三轉法輪吳老前人吳老前人講道集

三轉法輪 6-4

一九八七年九月廿八日于斗南妙一佛堂

我們現在所修的道,是孔孟聖道,精粹在「吾道一以貫之」,用這個「一」,貫通萬事萬物。也可以這麼講,一切的理在「一」之中,我們由基本入手,叫你去貫通。

一指點,「一」指給你,這是「一」,貫通萬事萬物,你要去貫通。貫通不了,別人也幫不上忙,都貫通了,造福你自己!這個功夫,在「修道之謂教」。

凡是不理想的地方,有缺陷的地方,和原則不相符的地方,要用「修」的功夫去修正它、改正它、改變它,使它和原則一樣。什麼是原則?和本性的本來面目一樣,你自然可以貫通一切。

現在講師所講的一切取材,所利用的工具嘴巴、眼睛或耳朵,這都是工具。他所表達的範圍,不是「教」,也不是「道」,是「學」。我們所講的叫做講「道」,實際是講「學」。

總而言之,儒、釋、道三教,你在講「學」,「道」你不能講,「出口即差,有言即非」,人的言語根本不夠表達這個「道」。

口才很好,但這是在有限度的空間、時間之內很好,我到國外去,一句話都不會講!是在講中文的地區,我口才很好,但不能用在美國,不能用在外國。我是北方人來到廣東地方,廣東話一竅不通,你是南方的廣東人到北方,國語不懂,這又是不行。口才很好,所謂的好與不好,在有限度的時間和空間之內,極其有限。

用講的,不能講「道」,根本不夠表達。換句話說,我不講,用畫圖也能表達「道」,這和言語是一樣的功能,是表達我個人所能體會的意思。有句話講「道本無言,非言不顯」,以言顯「道」,這「顯道」的意思,是把這個「道」顯出來,但它本身不是「道」,是把這個「道」形容出來、襯托出來,就是用一個外圍的方法把「道」突顯、表達出來,講的功用就在這個地方。

實際你講的是「學」,為什麼叫做「學」呢?因為我們講的題材都是「學」來的,本來就是「學而時習之」,你所講的《金剛經》、《道德經》、四書五經,哪一個是你一出世就會的?都是看來看去、做筆記,之後再看,你在這裡「學」,這是「學問」之一,和生物學、物理學、哲學……,實際沒有什麼分別。

十幾年前在香港,有一間中文大學,請我去做教授,講「道學之新研究」,有薪水的,一個鐘點是一佰元。裡面的教授有講孔孟之學的、有講佛學的、有講道學的、有講諸子百家的,講得非常好。他們在講的時候,一邊講一邊抽著煙,派頭很足的,這叫「教書匠」。

我擔任的「道學之新研究」,有一位講佛學的羅時憲先生,特別來聽我的課。他是一個大學畢業生,還到外國研究哲學,中國的、西洋的比較哲學,學問非常豐富。他來我這邊聽,我說:「我講的不能和你比較,我講的你聽起來沒有味道,你還是不聽的好。」

他說:「不是,你千萬不要這麼講。我是教書匠,你是真修的,你所講的是由你自己心裡有感而發,我是由書本而發,所以我要來跟你學。」這句話給我很大的啟示,到現在我始終會想起他這句話。

一個孝子,他講「孝道」很有份量;一個逆子,他若講「孝道」沒有份量,自己辭不達意。謊話連篇的人,都在騙人,說話沒有真話的人,你叫他講「信用」的道理,一句話他講半句,另外半句他不敢講了,因為心裡面是虛的、空的、沒有材料。一個很忠實、很講信用的人,叫他講「信用」的道理,怎麼講怎麼有理,材料很豐富。做賊做慣的人,他一舉一動都是賊相;警察的一舉一動,就是警察特別的相,因為在他的習性之中,已經很自然的契入了。

所以講「學」,真正在教化之中,我做到倫理綱常、五倫八德,我真正做到,而由體驗之中講出來的,內容非常的豐富,可能講的是書本上沒有的。這個意思是:講道講得很妙,就妙在這個地方。

大家想一想,這個「孔孟之學」由什麼地方來的?由「孔孟之教」而來的。沒有「孔孟之教」,就沒有「孔孟之學」,大家信不信?

「孔孟之學」講的是什麼?「孝悌忠信,禮義廉恥」,這是「孔孟之教」;「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」,這是「孔孟之教」。這個我明白了,藉著一個不厭、一個不倦,從而發揮,這個叫「學」。子曰:「學而時習之」,我真正時習之,這個叫「教」;我發揮「學而時習之」的理,這個叫「學」。《大學》上講「上老老而民興孝,上長長而民興弟,上恤孤而民不倍。」這三句話教你孝、教你慈、教你悌,這叫做「教」。「上老老而民興孝」,我明白之後,講給人聽,把「上老老而民興孝」寫成一篇文章或講得天花亂墜,這是「孔孟之學」。

若沒有「孔孟之教」,就沒有「孔孟之學」,「孔孟之學」是根據「孔孟之教」來的。「佛學」是根據「佛教」來的,沒有「佛教」,就沒有「佛學」。「佛學」所研究的是佛教的經典,佛教裡面的歷史,佛教裡的哲理。「佛學」是研究「佛教」,由佛教產生佛學。同理,道學是由道教而來,沒有道教就沒有道學。我們現在「講道」還有「聽道」,都在這個範圍之內。

孔孟之教、道教、佛教,它的來源在何處?在「道」!沒有孔孟之道就沒有孔孟之教,沒有孔孟之教就沒有孔孟之學。沒有佛法就沒有佛教,沒有佛教就沒有佛學。沒有道的真理,就沒有道教,沒有道教就沒有道學。

最高同時在「道」這個地方,現在我們在「道」這個地方開始講,但你講得不論怎麼好,也不出「學」的範圍,是個「學問」。

有幾位講師在講道的時候,稿子背得很熟,對照這些講義,完全沒有錯,這是很難得的一件苦心,可以證明這位講師不是一天一夜下的苦功,用心良苦。然而,從頭到尾和講義一字不漏,這叫做「學」,實際是「學問」。

《請接續【三轉法輪】6-5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