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轉法輪 6-5
一九八七年九月廿八日于斗南妙一佛堂
假設你在道學裡面加上功夫,你的講法就不同。
「修道之謂教」,注意到我在修道的品節功夫方面,我做反省、懺悔、改過,接受人家的批評,自己迴光返照,不但能夠放下一切,還能擔當一切。自己一切都修得很好,倫理、綱常、道德我都不虧,把實踐加進去,你講的道就有骨頭,不是單單有學問而已,要把實踐所得加進去。
因為我們有身體,得道以後,要實踐在人生行為上,這種行事叫做「無處不是德」。五倫八德是德,萬善千端是德,一切完全做得非常合理是德,把實踐和言語合在一塊兒,有好多材料,你講的道理有骨頭。
有一位講師很感動人,雖然臺灣話我聽不懂,但我被他感動得落淚。他在實踐,他的正氣是平常實踐得來的經驗,不是造作。是真正感動人、引起人的共鳴。這個當然也是一種技巧,天主教的神學院訓練這種技巧,講的和聽的連成一體,大家融合一致,叫做「煽情」,能夠把大家的情緒煽動起來,對講的目的很有幫助。但是道場裡面,這個技巧不要用錯,要以德感動人,不是造作出來的。
怎麼感動人?在你平常之中,心裡面已經有修道的功夫了,我相信剛才那位講師,他的功夫直,不會彎彎曲折,不會講一套做一套,這是修道功夫,他做到了!
這個「實踐」和這個「言語」隨時隨地加在一塊兒,講道裡面有骨頭!五倫八德講得很好,自己本身不忠不孝、不仁不義,你怎麼講就感覺不自在,因為自己還沒做到!我盡做一些投機倒耙缺德的事情,你叫我在台上講「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」,會講得不自在的,舌頭會伸不直,總是捲一點點很不自在。所以,「教」和「學」要加在一塊兒,有骨頭!這個「道」,是你的本來面目,真正光輝!
有一位講師講「開悟」,「開悟」不是「放下」,若是「放下一切」就糟糕,什麼也不辦了!應當放下的放下,應當擔當的擔當,擔當而後再放下,這叫做「開悟」。應當做的我做,做了以後,一無所有。
「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,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。」哪一個都不是我度的,都是自性自度,兩手一拍,一無所有,這叫能放下。應當放下的放下,應當擔當的擔當,擔當而後再放下,是本來無一物。善也不思,惡也不想,本來沒有。
本性似海,永遠保持平靜,永遠和上天的月亮相映,不能有一點波動。所擔當的一切,始終不放下,你在波動,雖然這個波動是良性的,也是波動,有波動就不是本來面目。所以有一句話:善也不思,惡也不想,直心而用。用完之後,沒有啦!
如果你的本來面目,明體而後達用,真正利用修道的功夫,把自己修得玲瓏剔透,這和不修道以前的自己有一個很大的差別,污染一天比一天少。我們常講「一以貫之」,這個「一」才能「貫」到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來,那麼,以簡御繁,以綱領繫條目,一切的道德條目完全在其中。
這個「一」,你掌握住,一切的道德言語、道德行為,取之不盡,這個「一」,能貫通一切。
換句話講,什麼是「道」?你眼前所觀看的一切都是「道」,一般人看到卻不知「道」,而你的看法就不同,你看到的一花一草、一樹一木、天上地下,一切的萬物萬有都是「道」,隨便拿起來都可以講「道」。
「佛祖」是誰?我們常講:「佛即眾生,眾生即佛。」佛是已覺醒的眾生,眾生是迷昧的佛。佛講的話叫做「經」,這個「經」是永遠不變。實際「佛祖」是宇宙真理的發現者,不過,這個真理是「絕對真理」。孔子也發現,如來佛也發現,老子也發現,他們三位發現的「絕對真理」,可能還有一點點不同,這就是發現的角度不同。
如來佛注重在出世,孔子注重在入世,老子注重在超世。出世、入世、超世,發現的角度不同。這三位聖人所發現的是不是絕對圓滿?我們不敢批評聖人,但恐怕不會絕對圓滿,有待我們繼續發現。不要小看自己,「先聖後聖,其揆一也。」他們發現了一大部分,還有一部分還沒發現,有待我們發現。「繼往聖」,往聖已經過去,我們繼續開發未來,這個責任在我們身上。
愛迪生是發明家,電燈是他發明的?不對!世上只有「發現家」,沒有「發明家」!這個東西好早就有,下雨、打雷、閃電本來就有,打雷就是電,他發現可以利用,想辦法利用下來。蓋房子用的洋灰(水泥),也是人發明的?實際「發明」洋灰的人,他是「發現」了洋灰。他怎麼「發現」的呢?分析花崗石、大理石裡面的成分,想辦法模仿這個成分,裡面再摻一點沙子,再摻一點水分,乾了之後,再模仿成天然的石頭。模仿得不論怎麼好,比這天然的石頭還有一點不足,現在還繼續在研究,想研究到和天然石頭一樣。因此,是「發現」了真理,而我在「模仿」這個真理。
相對真理、絕對真理本來就已經存在,萬有大大小小各階層本來就有,只因為人沒有開悟,迷昧太深而不領會。道在眼前,你不領會,你所領會的是另外一方面。不應當有的,你迷住了,不應當著住的,你著住太深,你放不下。你走錯了方向,應當走的路線,不走,這是人為的錯誤。
這個道,本來在天地間各處都有,取之不盡。孔子沒有發現的,我們繼續發現;如來佛沒有發現的,我們可以繼續發現;等待著我們自己洗乾淨自己,清清靜靜,尋找真理。把這真理尋找了以後,你再口頭把它講出來,你是一個發現家。換言之,你「發現」了宇宙的真理,這個真理若是絕對真理,你就是未來的聖賢。
「教」一定和「道」要配合,真正得「一」,是在「道」裡面;貫通萬事萬物,是在「教」裡面。「萬」在教裡面,「一」在道裡面。「道」可以貫通「教」,「教」裡面沒有「一」。
你要孝順父母,為什麼要孝順父母?父母養你,不孝順不行。我明白了,我學了一個「孝」,可能是千千萬萬的「德」之一,你學會了。和你的兄弟姐妹要和睦,為什麼?是同胞兄弟姐妹,一母所生,我明白了,我要和氣,我受教,學會了!。你學會了「萬」分之一的德!所以有一句話叫「統四端,兼萬善」,這個「一」能統四端,每一端又有好多德,無窮無盡,大德中有小德,小德中有種種德。
實際這個德並不出奇,就是方才那句話「率性」,你自己的本然之性,應當做的,你把它做了,都是德。這個道德教化,你一個一個學,人生才幾十年,你要學到幾時?
在哪個地方下手?把這個「一」突顯出來,能夠統四端,能夠兼萬善,萬善千端都在「一」裡面,為什麼我不把這個「一」突顯出來?至於怎麼突顯出來?這就是大家所須要研究的。
怎麼樣突顯出這個「一」、這個本體、這個玄關、這個靈性?怎麼樣真正發揮玄關的作用?大家在這個地方要多下功夫,同時,講道的題材方面,在這個地方也要多多的增加一些。
《請接續【三轉法輪】6-6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