種籽人物志

以正向思考面對一切 – 徐欽容前人

危難時刻,仙佛自會有指引

「道很好,要好好修!」不論身在哪一國,遇上使用哪一種語言的道親,他一定是以自己所獨有的口音如此勉勵大家,道親從第一代傳承到第三代,不論時代如何改變,他都是如此堅信著:「一步一腳印,一定會有結果。」

精神奕奕,目光鑠利,踩著穩健的腳步,即將進入九十高齡、統籌一方道務的徐欽容前人,不顯老態,總是親切的招呼來者。樂觀、開朗的性格,純陽的正向思考模式,相信「人在做,天在看」,只要盡心盡力去執行前輩者所交辦的道務,遇到任何困難時,老會以各種形式相助。就是這樣的信念,讓他能不畏語言隔閡,戮力於海外道場的開拓。

徐欽容前人

修道,讓生活有了目標

早期以畫看板為生,國慶日時的總統像便是出自他的手筆,當他發現生活除了賺錢還是賺錢時,心中不由得思考起:「人生就只能是這樣嗎?」於是便到各處廟宇去參拜,希望能得到答案。

「年輕人,你是來搶頭香的嗎?」那一陣子,他每天早上六點就起床,到基隆、臺北各處的廟宇去尋求解答,一度讓廟裡的工作人員誤會他的來意。為了能解除心中的疑慮,那時只要有人說要去拜拜他都會去,便是在這樣的機緣下,受到引渡。初次來到佛堂的那一天,眼前的景象讓他愣住了,「這是住家,又不是廟,還鋪著榻榻米」,和概念中的認知差很多,他心想:「那就看一下吧!」

點佛燈、獻茶、獻果的儀式莊嚴肅穆的進行著,有別於一般認知的過程吸引了他的注意,加上焚燒表文時,表文化作灰燼,往上飛,更是令人驚奇。就這樣,求道讓他感到滿心歡喜,像是找到了人生的目標,覺得人生在世就是要修道,於是開始度人。一年內便清口、設壇,認定方向之後,更展現出驚人的行動力:「那十幾坪的空間,在開班時擠進三、四十人,現在想想真是不可思議。」

徐前人(右)有感於人生不應該只是賺錢後,曾一度到各地廟宇參拜,尋找人生的答案,當時基隆和臺北附近的廟宇都有他尋訪的足跡。
這是徐前人內江街佛堂的初始風貌,該處佛堂是北部第一間佛堂,照片地點在二樓。內江街聯合寶壇進行整修時,拆掉的梁木便是用來建設這處佛堂二樓,即照片中當時仍為壇主的徐前人所站位置。

帶者膽識去開荒

自領命成為點傳師後,一只皮箱,兩袖清風,只因為前輩者的一句話,他在一九七九年便隻身踏上開荒的路程。比對著機票上的「圖案」,找尋登機的地方,心中沒有任何畏懼,因為在關鍵時刻,總是有人告訴他正確的方向,他深信仙佛自會有所指引。

「當時我一個人很勇敢,搭飛機都不怕!」朗聲大笑,他絲毫不以為意,好像在登機前才發現登機門不對並不是什麼大事,在偌大的機場裡找不到路也不用擔心,「其實飛機搭久了,就會發現上、下飛機的地方是固定的,不用擔心啦!」

這樣的膽識讓他開荒馬來西亞有成,隔年甚至將觸角延伸至新加坡。「當不知道路的時候,就在心裡祈請仙佛慈悲」,處在人生地不熟的國度,難免會有感到困惑的時候,這時他都會將困境告訴仙佛:「仙佛都會知道。」

他還記得當時去新加坡開荒時,到處去看房子,最後決定在四馬路觀音堂對面租一層樓,「開壇的時候,有一位小姐說觀世音菩薩已經在這裡等了。」他相信這便是仙佛給他的指引。

多年後設立中心佛堂時,適逢其他單位的佛堂落成,邀請吳前人前來。送機時,他不經意的說了一句:「哎呀!一樣是開壇,我們的佛堂好小,人家的佛堂好大。」

「佛堂沒有比大小,要比實在,要論實在的話,你們的道產不在這些不動產,而是那一些……」吳前人指著站在一旁送機的青年,「他們才是你們的動產,將來你就要靠他們。」

這十來位青年才當完兵,理著平頭、穿著白衣,剛接觸道場沒多久,正準備要進入社會,對未來都還感到茫然,沒想到就這麼應了吳前人的金口,齊家修道、清口、設壇,多年後,不但自己是道場的中堅份子,第二代的孩子也經常出入佛堂,去寮國協助道務的拓展。

現在,已開荒了十個國家,除了印度之外,都設有中心佛堂,一路下來,不論遇到什麼樣的考驗,他始終深信「  老母會知道」、「  老母會慈悲做主的」,使得各地道場得以持續茁壯。

徐前人(左三)與北縣陳應樹前人(右二)、吳順章點傳師(左三)合影於新加坡四馬路觀音廟。該單位最初的佛堂便是設在觀音廟對面的公寓,駐壇人才有現已領命的徐燕雪,當時以替人解籤詩的方式度眾,是十分特別的因緣。
徐前人(前排左一)與各單位前人與點傳師合影於海外。前排左起徐前人、任前人、吳前人、張金城前人、陳新煜點傳師,後排左起陳崇旗點傳師、施明通前人、白常寬點傳師、劉乾助點傳師。在海外開荒辦道時,各單位都會互相照顧、交流,分享開荒的心得,提供較晚進駐的單位協助更是時有所聞。

道很好,要好好修

「道很好,要好好修!」不論身在哪一國,遇上使用哪一種語言的道親,他一定是以自己所獨有的口音如此勉勵大家,道親從第一代傳承到第三代,不論時代如何改變,他都是如此堅信著:「一步一腳印,一定會有結果。」

「前人在國外開荒講道時,從不講大道理,總是說好好修道,其實我們都聽不太懂前人在講什麼,可是都感受得到前人的關心」,與他接觸多年,第三代的馬來西亞道親沈慧嫻分享她的感受:「當我們遇到困難,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,前人都會說『沒事的沒事的,  老母知道,  老母會幫我們解決的』,讓我們在國外辦道能更有信心。」

「老母不會虧待你,要好好修道。」這是他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,在這簡單的言詞之中,卻蘊含著對  老母、對道的信賴。在國外,大家都是跟著他的腳步在走,看著他怎麼走,就跟著走,聽他怎麼說,大家就怎麼做,沒有任何猶疑。

徐前人與國外道親合影。對國外道親而言,前人說話的口音很重,儘管不是聽得很懂他所說的話,透過他的一言一行,也能看到他所想表達的意思:「道很好,要好好修。」

凡事向前人報告

儘管已進入通訊進步的年代,在他身上仍保有著一個質樸的習慣,不論路途多遙遠,向前人報告時,必定要來到前人跟前,他認為:「面見前人就是面天。」

「回來就要去報告,我那時就是固定這樣,嚴守這個原則」,只要出國回來,一定會去跟他的前人報告,只因為他認為:「道是很寶貴的,當我們知道道的寶貴,就要更認真看待才是,現在大家都馬馬虎虎,用電話、傳真就隨便了事……」

「在你的心中一定要有  老母在,要有你的前人在。」無關乎報告的內容,不考慮路途的遠近,只因為在他的心中有著:前人就是道的表現,因此親近前人就是親近道,面見前人就是面天。這樣根深柢固的觀念,讓周遭的人才都感染到同樣的習慣,也讓他在不知不覺中有了蒐集照片的小嗜好。

每到一個地方開荒、設佛堂前,他都會要求人才拍下大量的照片,只因為:「我要跟我的前人報告。」拿到任何東西,都會仔細的收著,只因為:「我要給我的前人看。」這樣的舉動讓這位老人家可愛了起來。

居處坐臥中的簡單哲學

「前人非常樸實,從不會住在準備給點傳師、前人的貴賓套房,而是住在守壇室,一點都沒有架子」,當他身在國外時,身邊的服務人才都知道他這樣的習慣:「他對人才很好,很關心,雖然我們聽不太懂,但他都會問我們工作如何如何、家裡如何如何。」

蓄著小平頭的他從沒在外面理過頭髮,這簡單的髮型是由各國服務人才打理、共同維持出來的,對於這些身外之物,他從不追求,甚至身上從沒帶過錢,在物質上,他從沒有過任何要求,在待人處事上,他從不口出惡言,只報喜而不報憂,絕不讓身邊的人替他擔心。

「前人從來不麻煩我們什麼,就連一起用個餐,前人都怕會麻煩到我們,推說家裡有準備。」讓越南道親印象最深刻的,莫過於此。他到新道親家拜訪時,一定趕在用餐時間前離開,若遇道親熱情相約用餐,則說家中已有準備,一定要回家用餐,但回家後卻只簡單煮個稀飯果腹,全都是怕麻煩道親之故。

當發現他為了不麻煩別人,是如何的身體力行在替大家著想後,眾人無不感動莫名,自此,在他來訪前便先將飯菜備妥,遇他推卻時便說已準備了他的飯菜,不吃會變成浪費,這才讓他願意留下來一同用餐。

這樣一位處於上位的長者不只是在口頭上關心大家,甚至在行住坐臥之中都藏有對大家的體貼,以具體的行動來避免帶給大家額外的負擔,正是「簡單生活、簡單修道」的展現。

修道,永無止盡

「我們前人五十年如一日,身體狀況好的時候就說要出國,心裡掛念著道務,如果知道國外哪個地方要開壇,他都會主動說要去開壇,所以我們的壇幾乎都是由前人開的。」從擔任人才到領命,跟在他身旁學習多年,徐燕雪點傳師相信他會繼續這麼辦下去。

在國外開荒時,道務的推展都是一樓開素食館,推廣素食,樓上設佛堂,引度有緣,一方面廣結善緣,一方面籌措道務推廣基金,當該地區的道務成熟之後,便將素食館交由當地人才打理,前往下一個地方開荒,從不會安逸的停下腳步。

修了一輩子的道,他從來沒有「做到這樣就夠了」的想法,對他而言,要辦的道還很多,要開荒的國家還很多,他總是把院長大人在仙佛班現身,期勉他的一番話放在心上:「欽容賢弟,鞠躬盡瘁,死而後已,咱們理天見。」並以此為目標,並踏實穩健的施行。

早年為了道務,他四處奔波,甚少在家,現在年紀有了,受到假體的限制,出門的機會驟減,但他仍是維持有事必面見前人報告的作風,言談間仍是前輩者修道的過程及對道寶貴的體悟,仍是對後進身體、工作、家庭上的關懷,承上啟下,讓週遭的人們透過他的身教,明瞭何謂有道之人,令人敬佩。

徐欽容前人(右)與徐燕雪點傳師在佛堂合影。前人相信「一步一腳印,一定會有結果的」。樂觀積極的態度對徐點傳師影 響甚深,讓她在海外開荒時能以同樣的信念,相信道的力量無遠弗屆,造就出目前該單位開荒十國有成的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