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清白圓融走過一世 – 陳應樹前人

先進觀念、處世智慧永留人心

「你們要好好做!我沒有讀書,什麼都不會,所以你們要盡量發揮」還告訴人才有機會行功了愿一定要把握住,「如果有其他單位要請你們幫忙,我要是剛好不在,就不一定要跟我說,你們先去做一做,不用拘泥一定要請示,回來再報告就可以了。」

從事裱褙師父的陳應樹前人,在西門町開了間頗富盛名的裱褙店,因和來往客人間應對的需要,不但說得一口流利的日語和華語,在人事上亦能圓融處理,更是少數在語言上能直接跟何宗好老前人溝通的特殊人才。

陳應樹前人

聯合寶壇的前哨站

當年,中、南部的人才到臺北要見何老前人,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先到他位在火車站附近的家落腳,洗去搭夜車的疲憊,整肅一番,同時讓他先打電話去通報,如果何老前人剛好有事不方便,客人就會在他家稍微休息,有時會交代他一同前往,有時會讓對方自行前往,此處可說是通往聯合寶壇的前哨站。

有次斗六前人張金城到臺北,坐三輪車經過他家門口,遠遠的就叫他一聲,車子沒停,丟一包花生給他。鳳山前人盧進發每次來,都會帶伴手禮,當時大家的環境普遍不是很好,他都會說:「你送這個是在幹什麼?你家不是在做蘆筍、鳳梨乾什麼的生意嗎?你就把鳳梨乾拿兩包來就好了,不要再另外破費。」「那是我們家自己出產的東西,怎麼好意思送人,你要嗎?好,我下次帶來。」

他知道不收下這份禮,會讓人覺得老是麻煩他,心裡過意不去,所以他直接明說,讓對方不要花錢,帶點家裡自製自銷的東西,務求讓雙方都不要有負擔。

替前輩者分勞解憂

當時單位剛成立,只有三位壇主,因此何老前人特別批准他們可以不必經過層層通報,自由進出聯合寶壇。

在這樣的因緣下,陳前人經常前往,只因心裡覺得這一位老人家,隻身從大陸來到這裡,把道帶來臺灣,無親無故,當然要多照顧一點,所以有空就會去陪老人家說話。因此過年時,他都會約附近幾個單位的前輩者,一同前往聯合寶壇圍爐。

平常大約每兩、三天就會去一趟,如過太久沒去,何老前人也會請駐壇服務人才打電話詢問:「在忙嗎?前人問怎麼很多天沒有看見你了。」他便會放下手邊的工作,立刻走上一趟。

有一年何老前人病得很重,四處訪醫都不見起色,在帶去宜蘭看醫生的途中,陳應樹將心中的想法說了出來:「前人,你不是身體有病,是這裡面,」他指了指心的位置,「是心生病了,你到底有什麼心事、有什麼苦,你說出來,大家一起想辦法,一定可以解決的。」

「師母來了」沉默了一會兒之後,他說出心中最擔憂的事:「當年的那些功德費,有些用在開荒、有些拿去設壇,都沒有了,現在師母到臺灣來,我跟師母接上線,一定要把這個錢拿去給師母,可是錢都用完了……」

原來只是這樣的事情,「那很簡單啊!」陳應樹立刻有了打算:「就把所有的理事都找來,跟他們說明這個情形,各單位都有用過這個功德款,現在只是再交回來,沒有問題的。」沒想到讓人想到都病了的問題,竟然就這麼解決了,堵在何老前人心頭的那塊大石頭就這麼放下,兩手往大腿上一拍:「好,沒病了,回家!」

「他們之間的感情就像父子,他對我爸很好,我爸也會帶他去看電影、去游泳,暑假的時候就出去走走。」對於當年的事情,陳瓊華記憶猶新。

「我爸跟每一個單位的前人交情都很好,每次開班都會留下前面幾排的位置給其他單位的人。」當時要開三才班並不是那麼容易,所以只要有機會可以開班,他都會邀請其他單位一起來聽班,陳瓊華記得當時他是這麼說的:「我只是剛好跟負責帶三才的前輩者交情比較好,能請他來開班,讓其他請不到的單位一起來聽仙佛開班,回去再自己開班,這樣大家都有飯吃,只是幫其他單位一把,這沒有什麼。」

這樣的決定常讓他的前人蔡金城誇獎他設想周到。

民國四十年代初期,地點不詳。右起為陳應樹前人(右一)、黃正順壇主(右二)、陳進桃壇主(右三)、林恭壇主(右四)。北縣單位最初只有三位壇主:陳應樹前人、陳進桃壇主、林恭壇主,稱「北縣三老」。
陳前人與大女兒陳瓊華及其子合影。
攝於民國五十二年,陳應樹前人(右一)、陳得點傳師(右二)、王順定前人夫人(右三)、徐六妹壇主(右四,陳應樹前人夫人)、三位小孩為陳前人三位女兒,長幼分別為,陳麗華、陳綉英、陳素珍。

想方設法的替後學著想

「他對道親很好,從不給臉色,從沒講過一句重話」在所有的道親心目中,他就是這樣的人,身為他的家人,陳瓊華忍不住要說:「其實我爸脾氣不好,是修道使他改變、使他忍下。」

「哎呀!人家的孩子跟著我們修道,也不是跟著我們,是有緣大家一起修,當然要好好的疼惜、好好的引導」每當家裡的人吃味他待道親比待家人好時,他就會搬出這套說詞:「我們要去哪裡人家就接送到哪裡,那是沾了天恩師德,自己的兒子都沒有像他那麼好,當然要好好疼惜。」

每當班會結束,畢班後,他就會進去休息室,等全部的道親都離去才出來,因為他認為:「我坐在那邊,他們又不好意思走,結果耽誤了大家的時間,何必呢!」出外住宿,為了避免造成道親壓力,都是最後一個起床,給大家最大的方便。

他也常告誡後學:「要修道就要認真修,不要在裡面混,混了一輩子什麼都沒有。」提醒大家一定要把在班會中聽到的道理,好好落實在生活之中,千萬不要不明不白的過完這一生。

患有氣喘、身體不是很好的他,只要從南洋回來剛好遇上臺灣的冬天,就會一直生病,但還是會操心道務,「最後五年已經洗腎了,可是曼谷開壇時,他還是堅持抱病前去。」

「他很照顧新的點傳師」新進點傳師洪枝清要出國辦道,他就指派當時還是人才的吳順章點傳師去協助其後天工作,那時前輩者出門去辦道,人才去協助其後天的工作是很常見的,但很少是由前人開口來交代,「他找了幾位人才去幫忙顧棉被店,還讓後學夫婦去幫忙送貨。」

如果後學有了過失,惹惱前輩者,陳前人也會視情節輕重,適時的替後學解圍,「有一次過年,蔡前人因為人才對訪客招呼不周,把自己鎖在房裡,生悶氣,當時我出去買醋回來,看到兩位人才跪在他的門口,問清楚發生什麼事之後,立刻打電話給陳前人,他馬上就從武昌街趕來。」

趕到之後,便敲門要蔡前人開門讓他進去,「我沒把他們教好,讓他們連招待都做不好……」面對這一聲聲的自責,他拍拍他的背說:「今天是新的一年開始,不可以生氣,走,我們到附近鳳山、六甲的佛堂去拜年。」順利化解那次的尷尬場面。

「對於道親,他不會直接講你的錯,都是舉例來說,潛移默化,讓道親欣然接受,從而改善,但是對身邊的人才就會直接說。」

那時還在學習當下禮,吳順章常會因為專注在知禮上而不自覺得扳起臉來。有一天陳前人對他說:「順章,人家又沒有欠你錢,你老是都一個臉色給人家看,沒有笑容,這樣不好喔。道親來佛堂的第一個印象就是上、下禮,當下禮的你要負責接引道親,所以在介紹的時候,不要擺出臉色,要嚴肅,但是也要有笑容,這樣才能給道親親切感。」

聽了這一番話,吳順章買了一尊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像,擺放家中客廳,一來是時時警惕自己,二來是要自己時時記得前輩者對自己是多麼愛護。

陳前人對後天生活淡泊處之。為道務而結束裱褙店營業時,他說:「錢,我恐怕是沒賺到,至少養活一家大小,但是道德,我深信是賺到了。」當年開店,往來畫家生活多數皆辛苦,前人總是在年節中吩咐家裡,多準備食物好分送,受其接濟的畫家,日後很多都成名人,而前人從不攀緣。年底把賬簿拿來看,隨後撕掉,灑脫的說:「通通送給他們,讓他們好過年。」

開荒海外

「其實我們一開始開荒的地點是日本,因為王葉點傳師的兒子剛好在那裡唸書。」

開荒回國後,照例要前往前輩者處報告,沒想到何老前人卻叫他日本的部分暫緩,先去新加坡,「我們還要去嗎?」陳應樹將心底的擔憂說出口,新加坡並不大,而且已經有十七個單位都在那裡了,沒想到何老前人卻說:「要去,那裡有你的有緣人。」之後他便召開壇主和點傳師的會議,和大家商議好便去開荒。

「我們一開始去新加坡是先住在鳳山單位的佛堂」當時協同前往的吳點傳師,還記得他在最艱難的開荒時期,仍能考慮周詳的照顧所有人:「後來知道北市在四馬路的佛堂只有當時尚未領命的徐燕雪點傳師,她自己一個小姐在那邊,北市一大群道親都是乾道,很少坤道,我們一行乾坤數人,所以前人就叫我們搬過去,互相有個照應,直到我們自己買佛堂。」

剛到新加坡開荒時,人手不足,開班時大家都在忙,陳前人會親自拿毛巾給新道親,順便教道親禮節,讓他們知道來到佛堂要拿毛巾請示點傳師,回去也是,「現在新馬地區這塊做得比臺灣還好!」

攝於約民國七十年代,新加坡道親第一次來臺灣訪道。鄭東發壇主(左一)、馮瑞芳點傳師(左二)、鍾春連壇主(左三)、陳應樹前人(左四)、康雪莉壇主(右四)、黃蓮花(右三)、鄭東發的太太(右二)。

道務是唯一的考量

「如果我人不在國內,有人要求道的話,你們就去請其他單位的點傳師來,不一定要等我回來,」在他的想法裡,道務是唯一考量,不應該有任何因素來干擾,「如果不去請,這期間要是有什麼變故,求道的人不求了,這個罪你們就要擔喔!」

去到佛堂準備辦道時,一定會有人才將買敬果時多買的水果切好端上,但是在辦完道、講三寶前,他絕對不會碰,一定是等到講師上臺講三寶時,他才會吃,他認為:「今天要辦聖事,等一下  老母要臨壇,敬果  老母還沒用,我怎麼可以先吃?這是一件大不敬的事。」

他也常對人才說:「你們要好好做!我沒有讀書,什麼都不會,所以你們要盡量發揮」還告訴人才有機會行功了愿一定要把握住,「如果有其他單位要請你們幫忙,我要是剛好不在,就不一定要跟我說,你們先去做一做,不用拘泥一定要請示,回來再報告就可以了。」

以當時來說,這樣的想法非常先進:同是一  母之子,同辦一  母之事。在情況特殊之時,不應受限於後天的人事。

過世之前,將錢財看的淡薄的陳前人要求孩子趕快將他名下的道產處理好,以免落人口實:「我一生清清白白,你們一定要處理好。」直到現在,後進們仍對他處事圓融的智慧懷念不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