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間導覽興毅總壇

彌勒廳

寶冠半跏沉思彌勒菩薩因緣

在日本京都的廣隆寺裡有被供奉為救濟世人的“彌勒菩薩”像,是西元6世紀用樟木製成的作品,現被指定為國寶。佛像的右腳置於左膝之上,右手幾乎碰到了臉頰,臉上露出微笑,呈現出親切的氣氛。所以,我們特別找到百年樟木,模仿雕刻而成「寶冠半跏沉思彌勒菩薩」。

彌勒菩薩相有菩薩型及如來型兩種。菩薩型:一面思惟,一面等待下生的機會之形為「思惟型」,另有左腳垂下,右手扶著臉頰的半跏相,稱「半跏思惟型」。如來型是以龍華樹下悟道成「佛陀」的彌勒相表示之,因其被稱為「佛嗣彌勒」。

彌勒菩薩譯作慈氏。《彌勒上生經》《彌勒下生經》所載:彌勒出生於婆羅門家庭,先佛入滅後,以菩薩身為天人說法,住於兜率天。據傳此菩薩欲成熟諸眾生,由初發心即不食肉,以此因緣而名慈氏。《大日經》卷一:慈氏菩薩係以佛四無量中之慈為首,此慈從如來種姓中生,能令一切世間不斷佛種,故稱慈氏。

彌勒菩薩於修習菩薩行期間,有「不修禪定,不斷煩惱」的不共特性。因在菩薩道中特別重布施持戒,慈悲與智慧。他是有意「留惑潤生」,以從事濟度眾生的利他事業,是菩薩的典型代表。

彌勒知足下生佛,慈氏懿德佈世間。

五欲過患沒長流,踞金剛座法音轉。

常持素齋體平等,不修禪定三昧觀。

不斷煩惱菩提道,龍華渡生住涅槃。

正法眼藏咐迦葉,金羅衣受彌勒擔。

天然月慧兩足尊,再振土巴郡法一貫。  (土巴,音同疋pi3)  

喚醒迷子示明路,飛身上岸登雲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