聞思修慧(上)
聞思修入三摩地 除此以外無他途
有幸三期逢普渡 一半天恩一半修
聞、思、修,產生這個慧。
什麼叫作聞?我在這裡講,大家聽,這叫做聞。什麼叫做思?思考應當怎麼做、問問想知道的事,這叫做思。我在這講大家聽,這叫做聞。聞慧、思慧、修慧,慧是什麼?智慧,修道的智慧,這個智慧和聰明是有分別。實際上我們常講的「知」和「智」,通常是「知」,知識學問,見聞知識,這個「慧」看不到,智慧和聰明怎麼分呢?聰明是腦,越用越巧妙,智慧是由靈性、良知所帶來的,知識能說得清楚,智慧卻講不出來。
《六祖壇經》:「善知識,菩提般若之智,世人本自有之,只緣心迷不能自悟,須假大善智識示導見性,當知愚人智人,佛性本無差別,只緣迷悟不同,所以有愚有智。」般若智慧人人總全,就是因為我們迷得太深把它埋葬了,必定找一位善知識領導你,使你的這個智慧重現。這個智慧是你本有的,並不是善知識給你的,善知識只是幫你把智慧重現出來。
這個智慧如何培養?透過「聞、思、修」。這個「聞」叫做初心,這個「思」叫做中心,這個「修」叫做高心,下、中、上。我們「聽」,包括眼睛看,聽經典、看經典,經典增加我的智慧,但是這個智慧是初心,這個智慧沒有扎根,它是移動的,要進一步「思」,自己想,簡單講就是「覺悟」。自己覺悟,有所發現,這叫做思。「修」是實戰功夫,智慧扎根在這個地方,修一分這個根就深一分,修十分這個智慧就深十分。
我修道修得真,毛病、脾氣一切不好的種種習慣都改掉,我不再是過去的那個我,我是一個真正的修道人,「修」的實在,智慧就會扎根,很自然往度人、辦道發展,沒有壓力。先修後行,換言之,有修必然有行,「修」和「行」是並行的。能言下大悟就是因為已經修得很好,只差一點點沒有打開,這一個字打開了,當下就通了,這個「修」的功夫要是沒有的話,是不會言下大悟的。
聞思修入三摩地 除此以外無他途
有幸三期逢普渡 一半天恩一半修
三摩地叫做三昧,三昧是佛教的語言,純真,最好的一個境界叫做三昧,透過「修」到達純真境界。有幸三期逢普渡,我們大家有幸,如果沒有這個普渡的機會,要出家才有機會得道,現在可以在家出家。這裡面有一個問題,你能不能拿得起?能不能放得下?拿又拿不起,放又放不下,做的時候拖泥帶水、丟三落四,做完又深覺不妥,悔不當初,跟著來的就是煩惱。應當要拿得起,做的圓圓滿滿,放得下,做完之後變成過去心。
在家出家、夫妻同堂、兒女同返,我們有幸在這個時候得道,就要感激,一半是上天恩,一半還是這個修字,在這「修」裡面定功過,還是這個「修」字。
道並不容易修。比起在家出家,真正出家肯定好修些,青山綠水,看看天、看看山、看看花草樹木,眼不見、心不亂,耳不聽、心不煩,紅塵世界一切不管,清心寡慾。在家出家卻是得道容易修道難,我在家庭裡面,在紅塵世界上,要上班、要讀書,還要做事,衣食住行樣樣煩心,不預備下不行,這些事情都得要做,然後怎麼樣呢?還得要修道,這才是真功夫啊!
在這難修的環境你把它修得很好,所以成就大,一步直超,除非你不修。超生了死,不只是羅漢道,行道行的圓滿的話,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你是菩薩道!
──摘譯自「聞思修慧」/ 1997.03.27美興聖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