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篇

這張相片攝於民國三十八年,是大陸來臺灣開荒人才最為頂盛的時候。照片中人物依序分別為:
潘炎斌(左一):臺灣人才,後來與孔憲周、薛福隆前往日本開荒。
孫正陽(左二):民國三十八年何老前人返陸後承擔臺灣道場的前人。
何老前人(左三)。
孔憲周(左四):大陸來台點傳師,後來前往日本開荒。
葛景濤(左五):何老前人二次來台時跟隨而來的天才。
馬仲齡(左六):何老前人牡丹江後學,民國三十八年隨何老前人返陸。
後排
李鳳英(坤,左一):哈爾濱乾魁壇的人才。孫正陽前人的夫人。集賢盛會時立愿開荒南洋,後故未能成行,於民國三十七年冬與妹妹來台,是大陸來台人員最後一批。後來在臺灣由何老前人放命為點傳師。
李鳳蘭(坤,左二):大陸人才,與李鳳英(姐)一同前來臺灣開荒。後領命為點傳師。
孫身剛(前排小孩):孫正陽前人兒子孫身剛,他在孫正陽前人動身時剛滿三歲,後與母親李鳳英前人來台。
興毅單位臺灣的開荒契機為民國三十五年集賢聖會。該會立下海外開荒愿者眾多,其中臺灣部分有牡丹江與哈爾濱道親。牡丹江即何老前人與幾位人才,哈爾濱則有唐雋聲前人、呂尊賓點傳師等幾位,然最後成行者僅有五人,為興毅開荒臺灣的種子。
集賢聖會立下臺灣開荒契機

民國三十五年(1946)秋末,張武城老前人,由天津到哈市視察道務,駐忠信壇。於冬典日,在道里區集賢壇召開「集賢聖會」。爐期六天,由張武城老前人、邱鴻儒老前人主爐,參加學員有一百多人,學員平均年齡輕、學養高,經過這次志愿開荒有西安、臺灣、日本、南洋等地。其中臺灣地區有唐雋聲前人、呂尊賓點傳師,人才有孫正陽、程鳳柱、呂敬湖、呂敬海以及一位臺灣道親楊克繩,天才有葛景濤;牡丹江有何宗好點傳師,人才有王春茂、馬仲齡以及道親龔連進,天才有張常江。

立愿人員各自整備,因故卻遲遲未能準備好出發,等到三十六年初,天津興毅總壇來函催促,只好臨時匆匆擇定正月初八啟程,來不及的人員則另擇機出發。何老前人一行人有王春茂、馬仲齡、天才張常江、龔連進等五人自牡丹江出發,因情勢緊急,連管錢的人員都未曾趕得及出來,迨至哈市與呂尊賓點傳師、孫正陽、楊克繩等人會合時,由於哈爾濱呂點傳師因故無法前往臺灣,遂將哈爾濱單位的開荒經費,全部交由何老前人統一保管,並與一行人乘火車離開哈爾濱,南下經五常、轉長春、瀋陽、錦州進山海關,抵達北京,然後再轉赴天津興毅總壇。呂遵賓點傳師將哈市的人員全部向何老前人交待清楚後,就搭火車返回覆命。三月初,天津春季班由胡桂金道長主持,辦理開荒立愿事宜,當時因為 師尊去了西安,所以由楊灌楚、張武城、邱鴻儒諸位前人,隨侍劉師母監班,立下開荒愿,由何宗好點傳師帶領王春茂、馬仲齡、天才張常江,以臺南人楊克繩、龔連進當嚮導,與哈爾濱人才孫正陽,前往臺灣開荒。

一行人由天津出發,搭乘一艘海軍派來的登陸艇,啟碇開往上海。在上海住了兩夜,搭中興輪抵達基隆,當天晚上立即乘坐鐵路局夜快車,逕赴台南,臨時下榻於台南六一旅社,暫時安頓。後來為節省開支,由龔連進介紹,搬遷到台南消防隊的宿舍(因為消防隊員有位是龔連進的親戚)。連夜轉往臺南,從基隆下船時已為農曆三十六年二月初七日(當年閏二月初七日為公元三月二十九日,時值二二八事件不久)。

1947年11月18-29日間,停泊在基隆的中興輪,輪船前側英文字仍可依稀看出Chung-Hsine
1947年11月18-29日間,停泊在基隆的中興輪,輪船前側英文字仍可依稀看出Chung-Hsine
二二八當下,興毅開荒臺灣

初抵臺灣,人生地疏,言語不通,由龔連進、楊克繩二位道親協助處理,後購得看西街(今仁愛街29號)的二樓透天厝,二層樓合算僅約二十坪大小。這棟木屋在日治時期遭受空襲,屋頂塌陷已久,因此請工人對屋頂裝修,並在當年夏季大典六月十五日(公元一九四七年八月一日)開壇,點道後天才上壇開沙批訓,賜名「純陽壇」壇訓頗長,由馬仲齡手抄。這時距離初到臺灣的日子,已經一百餘日,老前人年屆四十二歲,這是興毅開荒臺灣之始,也是弘道海外的先驅。求道者有薛福隆(楊克繩渡)等人,為興毅來臺開荒第一批求道者,由楊克繩翻譯臺語。

農曆七月,薛福隆因南海古佛慈訓:「隆昌道運」鼓勵,遂回家鄉六甲,於自宅設臨時壇、渡人、開荒一次完成,度了弟弟薛福三,當時薛福三在新營鐵路局任職,也因此度了同事陳風德、王崑德、楊佛兒等人於三十六年間陸續求道,三十七年薛福隆又渡陳帶求道,陳帶求道後,於當年設壇,為六甲第一間佛堂。

除了薛福隆往六甲,在台南市也有有賴永瑞、林泗海等人求道。賴永瑞隨後設「儒興」壇 ,這大約是台南市區除了純陽壇之外最早的佛堂。賴永瑞夫人吳進治以及李玉女士也在該佛堂求道。那時候人心淳樸,度人起先多是先由親戚朋友開始。李玉回憶當年求道時,就是由髮小之友吳進治,告訴她「要帶她去拜拜,那裡有天才小孩在寫字」(指天才為乩手沙盤批字)。當年李玉在大陸當護士,後來臺灣光復後等船回來,三十六年時剛從大陸回來不久,還沒找到工作,李玉心想說閒著沒事去看看也好,於是說:「好呀!好呀!」。出於一半友情,一半好奇,結果去了現場之後,就是在吳進治家,李玉回憶說:「她要我跟著跪下來拜拜,那時候老前人講國語,我也聽不懂,旁邊的人要我口中要跟著念,我就也跟著唸了,也沒有跟我說這是求道。」求道之後,李玉與吳進治兩人開始搭檔學習上下執禮,以台語背誦,結果何老前人唸國語,她們聽不懂,只依靠聽久了之後,認得聲音唸到哪裡,然後看著動作,自然就知道配合以台語唱誦禮節。那時候沒事做,整天四處找朋友度人求道,大約找齊三、四人就會辦道。

後來孫正陽與馬仲齡在虎尾女中任職的時期,因而認識並渡得王順定、孫順治等人求道。王順定有位親戚名叫張長興,當年經商南洋,海上遇難為濟公活佛顯聖所救,返回臺灣後,在虎尾建立一座濟公堂,由於這層關係,虎尾開展道務,有張金城、張大江等人求道。

十一月嘉義地區有羅調水與林國松等人求道,後來陸續有鄭漢忠、鄭西川等人求道。

民國三十七年,老前人因 師尊歸空,前人接獲通知,首次返回天津。抵天津後,大陸道場正逢師母指示,於各地各壇開設懺悔班,老前人即在此時入班與 師母接金線。

八月初四老前人攜哈爾濱天才葛景濤,由天津搭美信輪直航來台,於八月初七日抵台,同船巧遇有天津同興壇韓恩榮前人、劉振魁、王菊亭、于峻德、李新通、韓萬年、趙志誠等十餘人來台開荒,他們落腳台北,老前人則返回台南,互道珍重後,兩方後來均在臺灣開創興隆道務。

老前人這次返回天津,領了六十名點傳師命,由於臺灣道務發展之需,於當年農曆八月十五日,孫正陽、王春茂、馬仲齡領命為點傳師,這是何老前人在臺灣第一次代師放命。此時在台南、六甲、高雄、嘉義、虎尾、北港遠至台中等地,已陸續設有佛堂多處,道親也迅速增多。九月,張老前人派孔憲周點傳師搭中興輪來台協助。十一月,李鳳英、李鳳蘭二位由天津到上海搭太平輪來台協助。
十二月,在嘉義吳源祥設立之道光壇召開道光聖會,為期六日,為興毅組來台第一次舉辦之聖會,參加該班會的學員有四十四人,其中有:薛福隆、王順定、孫順治、吳源祥、陳風德、王昆德、嚴火治、陳玉珍、鄭漢忠、鄭西川、羅調水、林國松、賴永瑞、陳帶、張金城、蘇能岳、吳水鏡、潘炎斌等多人,這些學員後來大多領命為點傳師。

十二月十五日,何宗好老前人代師放命,薛福隆、王順定、孫順治領命為點傳師,為興毅開荒臺灣,第一批領命為點傳師的台籍人士。
總計在三十六至三十七年間,這一段時間求道者多於日後擔任道場重任,堪為興毅道場第一批種子,約略有:
台南:王順定、施茂森、黃登淵、吳梅代、賴永瑞、林泗海;
六甲:薛福隆、薛福三、陳帶、楊佛兒、王昆德、陳風德、林塗、尤海洋;
高雄:孫順治、吳復傳、趙柏宏、陳榮得;
嘉義:羅調水、林國松、吳源祥、陳玉珍、嚴火治、蕭紅、劉登茂;
虎尾:吳水鏡、張金城、蘇能岳;

為發展計,何老前人於三十八年正月初一指派道務由王春茂開發台中,孔憲周開發高雄,馬仲齡、李鳳蘭開發嘉義,孫正陽開發六甲,李鳳英開發台南。截至此時,是興毅大陸來台開荒人員最為鼎盛的時期,之後來台開荒則因大陸道難與戰事,兩岸阻隔而告中斷。三十八年四月,李鳳英、李鳳蘭二位領命。民國三十八四月隨六甲地區道務逐漸發展,何老前人指派孔憲周前人常駐陳帶佛堂點道。八月,陳帶、嚴火治、林塗以及一位陳點傳師(林國松母親)等人領命為點傳師。

在道務發展同時,官考也開始隨之而來。九月十二日王春茂、葛景濤在台中自由路賴太太家中佛堂駐壇辦道,夜裡忽有警察前來,二人旋即被逮捕問訊,前後關了百日才得釋放。孫正陽、王順定前人後來也在台南被抓。李玉回憶當時說:「那時候我有親戚在法院工作,孫前人他們一開始被關押在法院看守所時,我幾次為他們送飯,我那親戚還提醒我說會客不要寫一貫道,後來移送到台南監獄就沒法再送了。」後來,孫正陽由吳梅代的豐隆藥行以店保而交釋,王順定則是由施茂森的銀紙行保釋。

民國三十八年八月孔憲周前人領導薛福隆、人才潘炎斌由高雄搭船,前往日本開荒。孔憲周前人精通日語,日本關係頗善,薛福隆點傳師則戰前曾於日本居留多年,光復後回台,頗通日本事務,因此一行三人遂前往日本開荒。

何老前人前往廣州,臺灣道務暫由孫正陽前人負責

民國三十八年因為一位道親王振鐸緣故,何老前人決定前往廣州開荒。九月與馬仲齡、王振鐸自高雄出發,前往廣州。

這是何老前人最後一次前往大陸,臨行時將臺灣道務交給孫正陽,財務交給王春茂。這段時間臺灣道務在第一代前人的發心努力下,不斷往各地發展,同時間的大陸卻正面臨有史以來最為嚴苛的道難,死難道親不計其數。

當時臺灣道務發展正處於萌芽階段,以台南為重鎮,六甲以陳帶為首,渡人設壇,岡山一帶有林塗。台南有薛福三;嘉義方面以李鳳蘭為主,馬仲齡配合展道。西螺有嚴火治,四十三年後前往台北開荒。台中方面則有王春茂,葛景濤支援配合。

由於薛福三、楊佛兒、王昆德等人在新營鐵路局服務,對出外辦道的交通問題幫助非常大。當時經費異常困難,去外地辦道還經常要投機由鐵路局車站行李房跳窗子。高屏地區有高雄鴻發營造老闆趙柏宏於大港埔設置公共佛堂,王順定就住三樓佛堂,當時屏東方面都到高雄公共佛堂辦道,起初由陳風德和王昆德配合辦道,當時鐵路局運務部門,車站工作新營站是二班制,即一勤一休固定的工作,所以每個月就有半個月的時間,由陳風德執上禮,王昆德執下禮,配合點傳師辦道。民國四十年,薛福三、陳風德、羅調水、林國松、吳源祥、陳玉珍、吳復傳、蘇承梁、廖大八、鄭漢忠等人領命。陳風德申請調職到屏東站上班工作,兼辦當地道務。而王順定前人也全家遷往北部,沿縱貫鐵路往北開荒,最後於台北松山落腳,這是興毅開荒台北的開始。

民國三十八年(1949)道務在六甲地區逐漸拓展。同年八月孔憲周前人領導,與點傳師薛福隆、人才潘炎斌前往日本開荒。

何老前人滯港罹病,三年後再返臺灣

民國三十八年九月,何老前人攜同馬仲齡、王振鐸再次出發前往廣州開荒,佛堂甫立,戰事逼緊,越過長沙,不得已放棄廣州,轉道香港。尋其牡丹江之後學王文生,於王文生舅父處暫時成立家庭佛堂,此為興毅開荒香港之始。十月攜馬仲齡回天津,欲請示未來發展事,何老前人也是最後一次返陸述職,正遇津地道考慘烈,危機四伏,幸遇王德祥得以接往吳前人居處,月餘間不敢外出。三十九年正月初五日,二人一同動身返港,同王文生、王振鐸、王懋生諸人,於銅鑼灣渣甸坊正式設立『昭德壇』辦道。

不久, 師母慈諭港澳止度,何老前人等無奈關閉昭德壇址,遷至他處另謀生計,不久身體罹病,經檢查後,確診為食道癌,何老前人因病況嚴重,幾至不治。幸賴當時一位史定方前人為其送來B12營養針施打,病況奇蹟轉好,經吳前人等細心照料,迨至四十二年八月才再返回臺灣。

民國四十二年八月間,何老前人返臺後,孫正陽前人遂將道務逐項交與何老前人辦理,至民國四十六年時,興毅在臺道務再由何老前人全權擔負。同年,召開「道德知行」班,民國四十四年,興毅道務在臺依照地區與負責範圍,劃分為十個單位。

台北市:嚴火治(原為王順定前人開荒,此時王前人已歸空)、台中:羅調水、彰化:鄭漢忠、嘉義:孫順治、台南縣:陳帶、台南市:薛福三、高雄縣:林塗、高雄市:吳復傳、屏東:陳風德(民國四十九年,隨同何老前人至台北聯合寶壇辦道,道務後交由許興謨負責)、台東:尤海洋;未幾又發展出基隆:許萬益、台北:林國松、西螺:廖大八、斗六:張金城、宜蘭:賴論秋等。

民國四十六年因道務需要,在臺北成立道務中心壇,隔年臺北內江街成立聯合寶壇,落成後何老前人進駐,為興毅在臺中心,當時由陳風德前人護持;同年召開「性理時習」班,四十八年召開「懺悔清性」班。

興毅理事會的成立

民國四十八年,何老前人為了讓全國的道務發展能有一個統一的指揮與準則,於是成立了「興毅理事會」,設立道務合作管理法來管理興毅在台道務,此辦法是由陳榮得以生產合作社的管理辦法修改而來。老前人委由嘉義孫順治、台南市薛福三出任正、副主席,襄謀興毅道場決策。理事會的成立一直到民國六十年間,興毅在臺灣的道務已宏遍臺灣各地,各鄉鎮市到處佛堂林立,總數超過萬間,全台道親已有百萬之數,時先後已有二十幾個單位,分責各地道務。此後一直到何老前人歸空前,興毅理事會總共有了三十一個單位,由北到南的各單位領導人計有:
北部:基隆許萬益、隆興張愛月、北市嚴火治、北一林國松、北二江見海、長榮林金枝、北縣陳應樹、三重劉登茂、桃興蘇老局、新竹馮景祥、竹北陳瑞益;
中部:台中羅調水、彰道陳論逖、彰忠鄭漢忠、斗南張金城、西螺廖大八;
南部:嘉義孫順治、六甲陳帶、麻豆陳春來、南興薛福三、府城孫不纏、法南黃登淵、高興陳榮得、高一許丁再、鳳山林庚宇、旗山張少華、岡山林塗、屏東許清波、理化林水木;
東部:東興尤海洋、宜蘭賴福祥等。

民國五十年興毅道場推行道務合作管理法,使道場有個倫理規範按理實修,依規辦道,分工合作,共同協力,開展經辦之道務。另一方面,民國六十二年是臺灣北部開壇高峰,何老前人一聲令下,南部很多單位都向北部踏出一大步,一月十五日有屏東單位開壇,六月十五日有岡山單位開壇,八月十五是鳳山單位開壇,九月十五是斗六單位開壇。總計民國六十年代,興毅在臺道務遍及全臺各地,當時佛堂估計總數超過萬間,道親逾百萬,先後設二十幾個單位負責各區道務。

民國六十六年,何老前人鼓勵各單位往海外開荒,自此興毅發展開始轉往海外。隔年何老前人親身帶領各單位理事出國,從美國到日本乃至東南亞巡視道務,一方面了解各地情況,一方面也藉此讓各單位開始重視海外開荒的大愿。自此年後,幾乎每年老前人都會安排出國視察道務,此後,東南亞道務發展迅速,前後開荒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泰國、日本、美國等地。
民國七十二年,囑薛福三代表興毅,參與各組線,共同辦理一貫道合法化之事宜,後因顧及明暗尺度問題,並沒有完全參與合法事宜,以明為傳教,暗為傳道為行事方針。民國七十六年,興毅道務大展,設立已達三十一單位之多。於是年,一貫道終獲得在臺政府合法化之承認。

民國七十七年,何老前人於主持美國孔孟聖道院開壇後,返臺不久因身體不適,六月初住進臺中市中國醫藥學院附屬醫院,延至八月初七(國曆九月十七日)上午十一時五十分卒不治,了道歸真。九月初八,移棺安葬於臺中御史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