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功培德
佈施是自性內求,不是用外面佈施所求,佈施是先天的蓮台,功德是先天的蓮台,這二個是不是有衝突的地方,沒有,佈施講很容易,難在什麼地方?一個能、一個所,能所這二個字,我能、我所;我能做、我所做;我能作的、我所作的。
「內無能渡之我、外無所渡之人」;人我倆忘,六祖講得最高位置是這句話。金剛經:「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,實無眾生得滅渡者」,我渡了無數無量無邊眾生,沒有一個眾生是我渡的,偉大不偉大?我渡了這麼多,我能渡這麼多,我沒有能,你們都是我渡的,沒有這個所,無人無我、無人相無我相,這個功德我做了,心裡沒有功德的想法。老子:「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長而不宰,是謂玄德。玄德,玄玄不可求之最高」。
老子這三句話,沒有功德相;和金剛經所講的,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,實無眾生得滅渡者,實在沒有眾生是我滅渡的。
這是行功培德的高低層次問題,層次不同;假設你沒有功德的執著,變成這件事是我應當做,不會覺得自己的作為了不起,只是在做自己認為應當做的,那麼,層次便提高了。行功了愿是我應當做的事,這個功德就沒有功德相,就是六祖所講的「自性內建」。
行功培德一切的外王固然是蓮台,但是你一定要去報到,你所駐的蓮台已經存在裡面,你去報到、去坐蓮台,但你並不是為了蓮台而行功培德。
六祖到寶林寺,認為這是建築祖庭的好地方,要求地主捨一塊地起廟,地主不肯,因為他的祖先葬在這個地方,後來六祖就說:「我的要求不大,以蒲團能蓋住的地方給我蓋廟就行。」地主答應了,沒想到六祖把蒲團一丟,整座山都給蓋住了,地主重承諾的捨了。地主重承諾不是為功德,他的心裡沒有功德相,連祖墳都捨在裡面,現在的南華寺中還看得到地主的祖墳,當時他沒有功德相這地主功德非常大,你要是有功德相的話當然功德還是功德,有為無為這兩個部分在裡面。
行功培德,心裡面不著住功德,這叫作「自性內建」,我們做是因為應當做,不為其他,上天老母不會虧待我們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