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財來去一生清 – 施茂森前人

齊家修道,三施並進

「有一次從外面收帳回來,剛好遇到要去花蓮開荒的前賢,他就把收回來的這筆款項全部給他,回家怕我媽媽一下子很難接受,就跟她說錢是被小偷偷走了。」

笑容可掬,待人和善,透過施茂森前人溫和的雙眼,看見的永遠是他人的需要,從不讓個人後天的事業絆住先天事業的腳步。在面對人生中的種種磨難時,不以為苦,堅心向道,帶動家人修道,以身作則,將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發揮到淋漓盡致,對於前輩者所交辦的事項勇於承擔,為一方道務奠定基石。

施茂森前人

鋪貨到店鋪,傳道到鄉里

後天從事金銀紙販售,時常需要將貨品送至店家,總是笑臉迎人、真誠以待,與店家間的關係良好,在幸聞天道之後,他積極的度人成全,嘉惠這些平日便有生意往來的商家。

「他都是送貨去那裡,就順便在那邊度人。」既然有緣能來到這個地區,他便會藉機跟店裡的人說說求道的好處,老闆、店員,甚至是剛好來買東西的客人,都是他分享的對象。

在當時的道務中心純陽壇遷至他建國路的店鋪對面時,他把握機會帶動家中親友行功了愿,同時藉此機會設壇、齊家。如遇道親到店裡,就會停下手邊工作,把握機會成全道親,店裡做不完的工作,晚上熬夜繼續做。就這樣,一步腳印,讓道的足跡沿著鋪貨的路線拓展開來。

為道散去千金

「有一次從外面收帳回來,剛好遇到要去花蓮開荒的前賢,他就把收回來的這筆款項全部給他,回家怕我媽媽一下子很難接受,就跟她說錢是被小偷偷走了。」現已領命的施富山點傳師說到父親財施的例子,真是不勝枚舉。

每當發現有道親的日子不好過時,他便會建議對方販售金銀紙,不用押金、免保證人,就這麼把東西拿去寄賣,定時去補貨,卻從來不收貨款,自然的態度讓對方不感壓力,同時也不著痕跡的幫助對方。

「有些人是拿支票來借錢」曾協助收管這些票據的施點傳師對此印象十分深刻,「他也是讓他們換,結果最後這些支票卻跳票,不能兌換的支票堆了好大一疊。」更有因此惹上票據法風波,但他卻不改初衷,幫人幫到底。

以寬和的心對待人才

從事將錫片打薄貼在草紙上的工作,許金木在求道前脾氣很壞,沒想到卻在求道後變得柔和還開始吃素,白天照常忙於工作,晚上卻常常出門,很晚才回來,他的太太為此感到疑惑,決定一探究竟,某天晚上便偷偷跟蹤他,原來他是去施茂森前人家。

他不說大道理,僅是從日常生活中的體悟來和眾人結緣,加上他身體力行的表現,自然感動了身周的人,起而效尤,「過去脾氣那樣壞的人,現在不再亂發脾氣,這麼大的改變,全都是他的力量。」

「在成全人才這件事上他從來不會遲疑」那一年剛求道沒多久,年僅十七歲的蔡秀鳳,在坤元壇、信光壇學習了愿,對於人才該做的事情總是認真學習,因此有機會協助立清口愿的儀式,「看到他們立愿,我心裡就想著:我要是也能清口那有多好!」

即知即行,她立刻請示在場的十多位點傳師,可是沒有人敢幫她擔保,認為她年紀還小,未來會如何很難說,希望她能暫緩。看著一直傷心流淚的她,施前人很慈悲的說:「如果妳真的有心,那麼就讓我幫你保愿吧!」

在後學施得法領命後,他把自己負責的壇交給他,同時也將能獨當一面的人才陳雪、蔡秀鳳派去協助,「當時我們單位裡只有四位人才,他毫不猶豫的讓我們去幫剛領命點傳師。」

後來原臺南縣市的道務分開辦時,他也是讓後學先選想負責的區域,自己再承接其他區域,沒有第二句話。

蔡秀鳳(左)與施玉梅(右)合影。兩位均為府城捨身人才,蔡秀鳳在施前人佛堂求道,施玉梅則為施前人妹妹。兩人求道後,受施前人指示到各處協助道務。

不亢不卑的面對考驗

「他這一輩子修道,從有錢修到沒錢,可是從來沒聽他抱怨過一句。」簡單的三、兩句話,施點傳師點出父親對道的虔誠。

「他是在五月歸空的,在這之前,四月份的時候來到佛堂,騎著腳踏車,還帶了熱騰騰的包子,忽然間說起過去曾一度因故被誤會……」蔡秀鳳記得那是第一次聽他說起自己被誤解的心情。

當時傳得沸沸揚揚,對於自己十分倚重的人才竟犯下這等缺失,讓何宗好老前人很生氣,過沒多久,他把施茂森找去:「你們單位裡的錢是誰在管?」「是中心清口人才黃靜美。」聽到這個答案,老前人感到奇怪:如果一個人不管財務,怎麼可能有機會動到這麼一筆錢?這才知道錯怪他了。

面對誤會,他不亢不卑的態度,令人心服,就算被誤會,向道的堅定之心仍未動搖,「在他的告別式上,老前人親自來捻香。」這對他便是最好的肯定、最大的榮耀。

施茂森前人 ( 左 ) 與許金木壇主 ( 右 ) 合影。施前人與許壇主原為舊識,施前人求道後,度了許壇主,許壇主目前是府城最年長的老壇主。
施茂森前人年輕時影像。
施茂森前人(左四)與道親合影於最早期的禮義佛堂。照片人物左起施炳河(左一)、吳世華(左二),施前人引師)、林泗海(右四)、許金木(右二)、陳老先生(右一,陳崇旗點傳師父親)

最特別的佛堂

「在孔廟裡設壇,應該是他開過的壇中最特別的一個。」

大約是在民國五十年底,當時負責看顧孔廟的人恰好是施茂森夫人的親戚,求道後便決定在孔廟設壇,曾一同獻過香的施點傳師記得很清楚:「 母座就安在孔廟大成殿,從正門進去就會看到一尊觀音像,早晚獻香的時間剛好都是在孔廟未開放參觀的時段,從側邊的小門進去後,取出收納在一旁的佛燈,獻完再收起來。」

雖然現在裡面的佛堂已經遷走了,但對在那裡求道、現已領命,在加拿大修辦道的金儲華點傳師一家而言,仍屬十分特別的經驗。

臺南孔廟早期曾經設有佛堂。

購地之初

民國四十九年,成為地區道務負責人的施前人察覺到,為了永續的發展,未來勢必需要更大的佛堂,因此有了購地的計畫。

那一天,施太太、蔡秀鳳和兩位坤道道親心血來潮,沿著開元寺後的步道一直走,走到菩提寺後的大溝,順著坡勢往上,就看到一塊空地,當時這一區不是種芭樂就是種甘蔗,就只有這塊地是空著,什麼都沒種。

這時,老師就在有耳通的施太太耳邊說,「這塊地好,很清靜。要建道場的地不需要講究風水地理,只要清靜。」因為不知道地主是誰,就順著土地旁的小徑繼續往外走,剛好遇到熟識的素料廠老闆,「這個工廠在這裡,可是我們很少來,聽說老闆也很少站在外面,就是這麼巧。」

她們向老闆打探這塊地的地主是誰,沒想到是老闆認識的,便委託他代為詢問對方有沒有意願要賣,一問之下,地主說要賣十萬塊,於是,施前人便開始為此奔走,最後由當時仍是壇主的孫不纏前人,已領命的黃偕得、已設壇的王玉秀,和陳葉富四人合資買下。

團結合作的佛堂建設

對於道務的未來走向已有初步規劃,在這塊新購得的土地上興建佛堂是絕對必要的,可是道務中心並不這麼認為,再者,錢也不夠。

看到施前人為此奔走,道親們也紛紛發心,那時尚未領命的陳泰華前人便協助找來東區的壇主人才布施;賴芋頭在佛堂還沒蓋好之前,住在臨時搭建的草寮,負責看顧這裡;任職於成大土木的職員吳世華,設計佛堂草圖。

佛堂落成了,兩層樓的洋房建築,外加庭院造景,這一磚一瓦、一草一樹,所代表的不只是單位的中心佛堂,更是大家團結合作的精神象徵。也因此在多年後需要興建更大的佛堂時,這棟充滿紀念價值的房子被保留下來,大家願意花上比蓋時更多的金額,將房子整棟移位。

大年初一的子時開始,施前人都會和當時年紀尚輕的施點傳師去各壇請壇,過年時的天氣很冷,但他卻從不以為意;去成全道親時,都是自己帶便當,在顛簸的石頭路上騎著腳踏車,從沒說過一個苦字。

前輩者雖已逝去,但他親切和藹的笑容,發自內心的關懷,從不道人是非,處處替人著想,事事反求諸己的風範,將永遠留在後人心中。

禮義佛堂開壇時,何老前人前來視察所攝。兩層樓的洋房建築外加庭院造景,一磚一瓦、一草一樹,是大家團結合作的精神象徵。
禮義佛堂開壇時宴客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