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鼓作氣開荒,是非分明辦道 – 歐清玉前人
替上天辦事何需憂懼
他開荒的精神「只向前,絕不後退,不怕風吹雨打」,在預定的目標尚未達成之前,絕不因任何困難而退縮,「辦道務要有一股衝勁,就像龍一般」,他篤信:「要成就大事,必須一股作氣,要是停頓了,這股氣就會散,那麼要成功,很難。」
自發愿開荒海外後,以每兩年一個國家的進度推展道務,領導一方道務的前人歐清玉面對國外的官考依然信心滿滿,不退縮。長期在海外流轉的他不諱言自己對當地的飲食、氣候都非常習慣,回到臺灣反倒不自在,是名符其實的「四海為家」。
既知修道好,何必猶豫
在嘉新水泥公司任職多年,領命後,即積極請假至新加坡勘查開荒之可能,發現語言上不是問題後,在屆齡退休前一年,歐前人毅然決然放棄高額的退休金,決定到新加坡開荒。一九七九年才登陸新加坡,隔年便設佛堂,沒想到竟遇上新加坡大考,儘管感覺到能做的事情不多,能使出的力量變得很薄弱,他也不害怕:「這在臺灣就遇過了,沒有什麼。」
在這樣的環境下,仍培養出一批約二十名的青年,全都立下了清口愿,其中一位甚至是在求道一星期便做出此決定。當他人不在新加坡時,仍會以電話和人才連繫,關心大家的近況,使眾人深受感動。之後,這批人才便成為他開荒馬來西亞、泰國的主力。
決定開荒馬來西亞時,這批人才義無反顧的辭去工作,跟著他的腳步,到處去開荒辦道。在這段艱辛的開荒過程中,最令人才印象深刻的,是剛到泰國之際,那時還在找地方設佛堂,天氣很熱,沒幾天他就中暑,躺在床上動彈不得,大家勸他趕快回臺灣治療,沒想到他竟說:「還沒找到地方,道親了愿的錢已經花了一大半,開荒還未成功,我寧願死在這邊也不要回去。」
在海外醫療不若在臺灣方便,他這一忍十多天就過去了,全身發燙的他不是躺在床上,而是睡在較為清涼的地板上。這一天晚上,他夢到觀世音菩薩拿一個木瓜給他,隔天早上起來看到人才買了一顆泰國木瓜放在桌上,多日食不下嚥的他直覺地將木瓜吃下,之後氣色慢慢恢復,這才好起來了。
這就是他開荒的精神「只向前,絕不後退,不怕風吹雨打」,在預定的目標尚未達成之前,絕不因任何困難而退縮,「辦道務要有一股衝勁,就像龍一般」,他篤信:「要成就大事,必須一股作氣,要是停頓了,這股氣就會散,那麼要成功,很難。」
來自仙佛的庇佑
在新加坡辦道時,有一段小插曲,當時因為他的簽證到期,先行回臺,遂把在新加坡承租的第一棟屋子交由人才照料,之後才聽人說,那棟屋子曾發生過事情,很陰,在裡面的人都坐立不安。
在他離去後的某一天晚上,其中一位劉姓人才晚上睡覺時,被一個黑影壓住腳,動彈不得,醒來後全身不舒服,為此四處尋醫,不見起色,後來是另外一位人才的母親決定問神,得到的答案令眾人一驚,對方告訴他幸好他是在道場開荒了愿,不然早就沒命了,還告訴他要怎麼發愿,怎麼樣解除這樣的狀況,這才慢慢好轉。
像這樣在海外開荒,遇上無法解釋的事情,最後化險為夷,對長年在海外辦事的人才來說,並不少見,只要真心為上天辦事,仙佛必定會在危難時相助。
巡迴式的辦道行程
海外辦道首重時間的掌握,歐前人在時間的規劃上非常規律,每次出去就是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泰國、新加坡走一圈,最後才回到臺灣,而且一定依循辦道、開荒、辦道、開荒的模式進行。
當地人才在接獲通知之後,便開會決定有哪些點需要他前往,安排好他在當地的時間,沒辦道時就開班。一個道場接一個道場,一國接一國的巡迴,就是為了把道辦好。
目前雖然在印度沒有道場,但歐清玉曾和郭武益點傳師前去開荒過,印度是多元文化的國家,透過英文翻譯就可以。印度人吃植物五辛素的很多,在他的想法中是很容易度的,曾一年度四、五百眾、也成全幾位設壇。
許是因緣尚未具足,開荒一段時間後遇上無法克服的瓶頸,決定不再前往,返回臺灣後開始研究《易經》,他認為「《易經》對修道能有很好的啟發作用」,研習有得,還多次去新加坡、馬來西亞開易經班。
「他是個好學不倦,書不離手的人」,身為跟他接觸頻繁的後學,現在負責該單位在新加坡道務的吳錦裕點傳師表示:「泰國佛堂書庫裡,每一本書他都看過,重點都會用紅筆在書上做記號。」除了辦道、開班的時間以外,他都會看書,充實自己。
在各地辦道時,端看當地人才如何安排,平時晚上辦道,假日早中晚三場,他都沒有任何意見。白天有空一定是到處走走,去探視道親工作或是其家庭狀況,若有機會認識其他人,便會藉機成全。如遇臺灣前輩者,或其他單位的前人來訪,都會去各單位佛堂看看,一起研究開荒的情形。這也是各單位在海外的情誼:互相交流,互相幫忙。
對事嚴格,對人關懷
辦道時服裝儀容整齊是非常基本的,因此只要有人不對,他就會當面講;開班守時是必要的,因此只要開班時間到,就把門關上,倘若趕不及,一定要先打電話來說一聲,情有可原會原諒,不然遲到按電鈴就會被訓斥一番。這樣的性格常令和他認識不深的人在辦道時間外,不敢接近他。
「我們前人真的很嚴格,」吳錦裕點傳師還記得曾經看過人才做錯事,請他原諒的狀況:「做錯事拿毛巾去求前人慈悲,他很不客氣的,就是不理你的。」這時,通常都是和他搭配多年,最了解他用意的施明通前人出面:「前人慈悲請給我們一個學習的機會,我們做錯了就要努力修改,前人其他人都沒有叫,就是找你,就是想讓你學習提升,他的要求是很嚴格的,你要好好學習。」這才讓人才慢慢了解他的用心。
其實,他很會看狀況,可以馬上判定這個人是不是能成全,對於新道親他會循循善誘,看道親的情況,可栽培的就嚴格要求,不能栽培的便放慢腳步,對於人才,該嚴肅時他就會很嚴肅,不該嚴肅時他就會很慈悲。
因此在人才備感壓力的完成辦道儀式後,他會邀大家一起泡茶,鼓勵大家了愿、素食、清口,尤其是開完仙佛班後,他一定會督促大家積極起來,借力使力的成全,使道務鴻展。
痛心之餘,仍不忘開荒初心
一九八七年,何宗好老前人歸空,道場生變之際,他正好和吳前人到中國行僧三個月,他不在南洋的這三個月,發生讓他痛心不已的事。新加坡、馬來西亞百多位的清口人才竟選邊站,偌大的道場被分割,只剩下少數幾個壇和十幾位的清口人才。
即使心痛到一度萌生放棄的念頭,他仍是選擇拿出所剩無幾的退休金,和當初開荒的精神,重新出發。正因當時的不放棄,該單位在新加坡、馬來西亞和泰國的道場才能有今日的榮景。
後來有一些壇主表明要回來跟他,非常堅持自己原則的歐前人卻說:「既然理念不一樣,就不要回來了。」不是因為對這個人不諒解,只是因為彼此的理念已然不同,難再共修辦。
從不溢於言語的關心
前後一共請示三次,甚至為此而轉行,對吳點傳師而言,清口可說是人生的一個轉捩點。
早期從事點心生意,經濟上十分寬裕,在社團中是很活躍的人物,在偶然的機緣求道後,看到壇主有需要,總是不吝於資助,就是在那個時候受到引薦,認識了歐前人。
在多次接觸之後,看到他總是鼓勵大家清口,吳點傳師夫妻也在仙佛班時受到仙佛鼓勵要「持齋戒殺」,於是決定去請示可否清口,沒想到卻遭到拒絕。歐前人對當時以販售肉包為生的他說:「要我答應,除非你改行!」
幾經思考過後,他決定放棄當時賣包子、點心,一天賺好幾千塊新幣的工作,改做其他素食點心,一開始還抓不到做素食的訣竅,每日的營業額和過往落差非常大,但他還是咬牙撐下去。
「以前每天都賺好幾千塊的,現在這樣每天六、七十塊的生意撐得住嗎?」從不將擔心掛在嘴上的歐前人,每天下午都到他的攤位前走走看看,「你這樣房租夠嗎?」「沒問題的。」儘管這麼回答,其實有時候連油錢都沒有。
經過多次輾轉變更地點、變更販售的內容,最後終於成功了,「搬到現在這個地方賣炒米粉時,第一天大家都很害怕,沒想到一開張的早上就排長龍,生意很好,」對吳點傳師而言,難忘的不只是成功,還有道親間的情誼:「道親就帶人來幫忙,給他們薪水他們不要,包紅包他們也不要,後來就請人了。」
在這期間,歐前人都會告訴道親這個訊息,或是直接帶大家去他的攤子消費,嘴上雖然不說,卻以行動具體表現出關心。
「何老前人歸空後,我一點都沒有考慮就決定跟歐前人和吳前人,」正是因為深受他一言一行的感召,吳點傳師沒有任何猶豫,「這期間已經離開的那些人多次來找我,每天來好幾次,我都跟他們說不要再來找我了,我一定跟歐前人的。」
別人看到的是他的嚴肅,吳點傳師感受到的卻是他嚴肅背後的關懷,當他第二次提出要清口被拒後,歐前人請人通知他去參加壇主人才班,「可是後學還沒清口。」「是歐前人請你去的,你不去就是抗命。」一上去,大家都恭喜他清口了,當下他感受到歐前人是如何用心良苦的培育人才,希望他能真正下定決心。
歐前人對海外道務的重視可從老人津貼上窺見,老人津貼開辦時,只要在臺灣居住的時間達一百八十天就可以申請,一開始他想說多少可以補貼一下,於是對於出國的時間有了計較;但就在第二次因日程的排定感到不方便後,他發現這來來去去都要算計時間會耽誤道務,就決定不要這筆津貼,「我不要被這個綁住,該出去辦道就是出去,不要受限於此。」所以到現在他都沒有領過老人年金,卻也從沒為此多說過一句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