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要動,心要靜;事要作,心要鬆;
物要接,心要空;錢要賺,心要正。
讀後心得迴響~~
身要動,心要靜
我們常說修道要落實於日常生活當中,每個人其實都是個 「行動佛堂」,我們的言行舉止都要符合道,二六時中省察自己的起心動念。彌勒救苦真經裡有提到,「要想成佛勤禮拜,常持聰明智慧心,休聽邪人胡說話,牢拴意馬念無生。」要想圓明自性,時時誠心叩首,謙卑再謙卑,除去我執我慢,外盡其力行外王,內盡其誠圓內聖;存心養性,時時觀照而產生自性本能的妙智慧;正心修身克己復禮,不起一切妄念;明師一指先以定心意、堅固不移,鎖定心猿意馬多變之心。
事要作,心要鬆
我們做對的事情本就是應該的,不是因為做了好事會受到大家的稱讚而去做,若沒有受到他人的肯定和稱讚,難道我們就不去做了嗎?如同在行功了愿的當下,起了一種心,「我做了會有功德」,要想想我們本就是在做該做的事,是從我們的本性良心主動生發出來的,不是為了別人而做。
物要接,心要空;錢要賺,心要正
吳老前人:「減少物欲的引誘,看淡物欲的享受。」《老子》第十二章:「五色令人目盲;五音令人耳聾;五味令人口爽;馳騁畋獵,令人心發狂;難得之貨,令人行妨。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,故去彼取此。」這一章為腹章,了解「道」在自性中,身外無道,所以「為腹」就是反求諸己。「腹」:也是在我們自性中,所發露出來的內德。修道是內歛的,千萬不要向外求,修道若向外求,而不返觀,就會其出彌遠,其知彌少,修道就是往內心很率性的行出來。
我們定位於修道者時,對於外在的虛華,誘人的物慾,是不是能夠達到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呢?這就要靠內德的充實,自己的內性一定要樸實,修道常講:去其本無,還其本有;自性本來所沒有的三毒,貪、嗔、痴,全部去掉,「還其本有」,把良心、慈悲、三綱五常、五倫八德全部找回來,這就是除妄歸真。進入修道的門戶,一定會把自己縮小再縮小,因為把脾氣毛病,不該有的一天天去掉。以至於無為,徹底的改變自己向上提升,所以道是非常珍貴的。
後學 魏仲伶 學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