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武城老前人

張老前人山東武城縣人,因地故名張武城,清光緒十年(民國前28年,1884)生。壯年赴津營商,克勤克儉成立一紙廠。於民國二十一年間,在天津道德武學社習練國術,後遇師尊開道天津,民國二十四年,渡化求道於道德壇,在楊灌楚老前人成全下啟悟神速,不久立下捨身辦道大願,隨即廣渡有緣善信,如邱鴻儒、夏盛珍、劉福和、安澍等人,成全人才無數。民國二十五年與安書亭、生力文、劉福和、安澍等人,集資購買天津河北大街一棟獨立宅院,成立佛堂。經師尊親臨主持,命名為興毅壇。同年,師尊親自授命為點傳師。後並得胡道長指示,獨立向上交代一切。

前人於民國三十六年時已六十歲左右,長年居於紙廠旁一小土房,紙漿氣味難聞,但老前人安之若素,房僅丈餘,一炕一棹,盤膝土炕之上,在此接待指示各方道務,終日不絕。接待成全和指示來訪後學,從不言倦,故無論什麼時候晉見,無不給予方便,土炕盤坐已成張老前人之造型,故凡見過張老前人,蒙受慈悲者,無不留下深刻印象,永遠難忘。興毅壇雖是天津有數大佛堂,但張老前人從不佔用一室一席,聖凡絕對分明,主張身體力行,一絲不茍,這在張老前人身上充分體現無遺。

老前人身形偉壯,方面長眉,剛毅木訥,重言諾守信義,平時守玄端坐,穩重莊嚴,態度凜然,不茍言笑,在凡雖為紙廠經理,但自奉甚儉,布衣粗食,長年不變。張老前人為 興毅創始人,對後學向來不問身份(平等觀)每逢誠心道親晉見,無不諄諄教誨,從不疾言厲色(慈悲觀)所以受教者無不如沐春風,倍感親切。

張老前人之後學遍及全國,在領導上一向主張實修,常言苦修及無畏施最上,法施次,再次是財施。有時後學財施很大,前人反覆考問實修成績,如無實修僅以財施表現誠心時,前人則嚴拒不收,囑自找慈善機會可也。

老前人常以『富貴不淫,貧賤不移,威武不屈』為座右銘,而且是徹底的實踐者,且對於修道與辦道內聖與外王視為不可混淆之兩件事,常言在接引初機上,一切形象應酬皆是權宜,在修道上千萬不可沾著。老前人更常勉勵捨身辦道者,既捨身於道中當然時刻要以道為重雖然亦要生活,但須不忘苦行以磨煉自己,故能夠生存即可,千萬不能貪圖供養,否則若自以為是前輩,非豐富供養不足以顯示身份時,便成招罪之尤,因此前人對後學供養一概謝絕,勉奉獻於道中以充辦道之資糧,這也是興毅精神的重要一環。

修道當慎小節,勿因事小而馬虎。又言天道由人道始,茍人道不立天道之成必無望因此凡聞在人道上有特殊表現之後學,便視為瑰寶,待如親人,不計身分,一概嘉勉不已。

民國三十七年東北各地道難慘烈,輕者勞改,重者頂劫。前人聞訊,悲憤交集,隨即捎書寫信,指示各地興毅領袖火速回津,以避道難,『慈悲護念』當時各大領袖包括邱老前人、盛老前人,以及諸多前賢齊集於天津,朝夕與共,老前人不忍後學各個頂劫,來日又命運未卜,所以備加愛護,同床共餐,所謂患難知交,要經過一場患難災劫,情誼才加重一分。

後來因為目標太大,三十七年冬天津宣告吃緊,風考之聲不絕,於是移到九道灣一間襪廠,是時從哈爾濱傳來消息,當局日夜逮捕道親,當時東北以興毅道場最宏展,所逮捕幾乎都是興毅道親,一時監獄人滿為患,張老前人聞訊悲痛不已。後天津情況逐日吃緊惡化,風聲鶴戾,危機四伏,隨時隨地都會發生危險。不到數日,果然當局一聲令下,某夜大搜捕各處前人,九道灣的襪廠亦不能倖免抄佛堂,逼口供,張老前人及邱老前人以及在場各方老前人都無一倖免(來津避難,有邱、盛、任、齊、孔、盧、陳等人),後來解至哈爾濱公審,以反動會道門罪名提控,公審時集道親數萬人以興毅後學居多,當局要大家舉手通過反革命罪名,眾道親目睹張老、邱老以及眾前人被綁受刑,只知氣憤飲泣無一應者,忽而狂風大作驟雨頃盆,如是公審再三,至十月二十五日罹難頂劫(在哈市道里江沿),殉道了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