種籽人物志

矢志行道,奉行不悖 – 涂金梭點傳師

涓涓細水般的導引

他所希望的並不是只有他自己一個人修得好,而是所有人都可以一塊兒回天。基於這樣的心情,他總是希望後學們錯了就要改,錯了就能改。「當我們有不對的時候,他會清楚指出做錯的地方,告知正確的做法,並說明為何這麼做的道理。」「他對後學的要求是柔中帶嚴,做錯就是做錯,一定要懺悔。」

「雖然只相處了短短的四年,但是他給後學的影響卻是一輩子的」,曾跟在他身邊學習,陳雪霞點傳師輕柔的語調中,乘載著深深的懷念,「他認為修道的原則十分重要,我們修道要抱持著『餓死首陽山』的精神,好好守住那個原則。」

涂金梭點傳師

「他是個凡事照規矩來的人,做任何事都有條不紊,這對現代的修道人來說是很困難的。」今昔對照,令受提拔而領命的高耀南點傳師感慨萬千,曾幾何時,這樣的行事作風竟成為少數人身上才有的特點,不再普遍。

「他對待後學很慈悲,總是以後學的需要為優先,他自己犧牲沒關係,絕對不會讓後學受到傷害。」往事歷歷在目,曾受過的恩澤對陳獻春而言恍如昨日,哽咽不已。

提起這位已歸空卅餘年、單位內外人人推崇的涂金梭點傳師,在場者無不動容,他一生行道不輟,以身教體現道的真諦,他的德行如涓涓細水般,點點滴滴的打動人心,不是用嘴巴講道,而是用一生來示現道的真義。

身體力行的守戒人生

對涂點傳師而言,守戒並不只是口號,而是一種融入骨血的堅持,力行在生活之中。

當初租屋設佛堂時,穿廊的兩側分別為佛堂和住家,只要有坤道來訪,他一定是在佛堂接待,絕不請至家中。後來購屋,佛堂設在樓上,坤道進入廳堂時,他必定落坐在面對大門的位置,讓外人能看見。

出門時要是沒有其他乾道隨行,便與坤道保持十五步的距離,也不贊成一乾一坤的同車行為,以維護坤道的清譽,同時避免閒言閒語的產生。

窮得清白,窮得漂亮

自十九歲跟在陳論狄前人身邊學習開始,涂點傳師便全心奉獻在道場,婚後太太謝淑娥否決他要出門工作的提議,讓他能繼續一心以道務為重的生活,「家中人口簡單,不會餓到,生活過得去就好了。」

「窮得清白,窮得漂亮」,在涂金梭的觀念裡,先天的工作擺第一,為了能隨時出門去辦道、講課,他曾說過:「要是因為道務而常向老闆請假,那就是對老闆不忠。」這才選擇不經營自己後天的事業。平常如果沒有道務要處理,就會在家裡幫做做家庭代工,糊上幾個香袋,一邊看書精進。

婚後在謝淑娥的支持,家中經濟由她一肩挑起,早上挑著粉圓一類的甜點去菜市場賣,回家接著做家庭代工,這樣的生活也許不富裕,但對他們來說,也不代表貧窮。

「我們家裡人口簡單,沒有要撫養的長上和小孩,花不了幾個錢,這些東西應該拿去幫助比我們更需要幫助的人。」逢年過節時,常有道親藉故送禮,他都一概拒絕,對於生活他無所求,能為上天服務才是他所追求的。

「千潭有水千潭映月」涂點傳師書法作品。厚實圓潤的字跡,可窺見其寬厚圓融的德性。

落實在生活中的修道準則

「什麼是不違背師命?」非常有原則並一輩子依循著這套準則處世的涂金梭認為:「交代下來的工作就要在時間內做好,這就是不違背師命。」

這不是一句口號,而是要落實在生活中大小事情上。讓高耀南點傳師印象最深刻的,是在官考嚴重的那個年代,經典的取得非常不容易,曾向涂金梭借了一本經典,當時交代十天要看完歸還,並且討論內容,但那時根本看不完,只是晚了一天歸還,年輕時的高耀南覺得這並沒有什麼大不了,但他卻不這麼認為。

他認為每一件事情在處理上都是有準則的,既然已經約定好,那麼約定的事項就是必須遵守的準則,這樣的小細節是現在年輕一輩修道者較容易輕忽的,常會自行判定事情的輕重大小,再來決定要依循哪些部分。並不是說不可活潑彈性的處理事情,而是在聽師調遣的大原則下,不論任何事都要請示再做,在做的當中若發現不足,那便再次請示,繼續去做。

從這麼一件簡單的事件上,高點傳師獲益良多,從此改變處理事情的態度,也發現到他時時刻刻叮囑的原則,並非遙不可及,相反的,還能落實在生活中的每一樣事物裡。

在涂點傳師的身上,有一項從不溢於言語的特點,「他非常尊重前輩者,從不說前輩者的是非,若真的看到或聽到什麼,一定是隱惡揚善。」這是透過他的身教傳達給後學的另一個行事準則,也是最讓眾人佩服之處。

以循循善誘的教導感化人心

「他對待後學總是慈言善語,絕不冷言冷語,說話刺傷後學的心。當後學做錯事情的時候,他不會罵人,也不會大聲,而是講出這麼做不妥在哪裡,循循善誘的教導。」儘管沒有親身體驗過,陳點傳師仍能透過觀察得到如此結論。

「拜託你,不可以這樣……」她記得,每當後學做錯事,涂點傳師勸戒時都像做錯事的人是他自己一樣,眉頭深鎖,沒有輕視、看不起的意味,真的是把道親當作自己的兒女,好言好語的說清楚緣由,不會只是簡單的兩三句話,讓做錯事的人搞不清楚自己錯在哪裡,變成無效的指責。

他所希望的並不是只有他自己一個人修得好,而是所有人都可以一塊兒回天。基於這樣的心情,他總是希望後學們錯了就要改,錯了就能改。高點傳師回憶道:「當我們有不對的時候,他會清楚指出做錯的地方,告知正確的做法,並說明為何這麼做的道理。」在劉國賀的記憶中:「他對後學的要求是柔中帶嚴,做錯就是做錯,一定要懺悔。」

正因為他教導後學的方式和煦如春風,使受過他指導的後學都能欣然接受自己的不足之處,修正並補足,在修道上有所精進。

《修性百首.借假修真》:塵世浪茫茫,何時返故鄉?痴迷沉孽海,神悟躲無常。形象非真有,理天不變長;幾年修脫凡,萬載在今彰。涂點傳師(右)期許自己和道親都用心修道,超脫世俗塵緣。和道親出遊時,都會適時成全。

永遠敞開的大門

「他常常鼓勵我要多看經典,當我有看不懂的字去問時,他都會逐字逐句的教,從這個字該怎麼唸,一直說到這個句子是什麼意思」,常接送涂點傳師出門講課、辦道的劉國賀,想起和他相處的點點滴滴:「他還常常關心我的工作和家庭狀況,有一次我心中有事,還沒說出來之前,他就勸我做事不要故步自封,把自己的手腳都綁住。可見平常我們在做什麼他雖然不說,但都看在眼裡。」

「什麼事情都是先想到別人需要什麼,不會把自己放在第一位」,那段一同去臺北講課的歲月,深深烙印在陳點傳師心中:「當時我們去臺北講課,回來都已經凌晨一、兩點,所有人都很累了,可是他一定是讓大家先回家,尤其是坤道,他自己是最後一個下車的。」

「有時他在家裡跟別人講道理時,其他的道親來了,他會先招待道親,再繼續講道理,絕對不會冷落道親」,他總是敞開大門,隨時成全道親,為道親解惑,他對待後學的方式,讓陳獻春非常敬佩:「他對待後學非常慈悲,有任何事情時,一定是先照顧後學,他自己犧牲沒關係。」

有時道親來訪時,他正好在矮桌前,一邊糊香袋一邊看書,一旁的電視也在播放著,他會繼續做著自己手邊的工作,自在的聽道親說話、開導道親,不會刻意停下工作,讓道親以為自己被打擾到;且在對話進行期間,不聊凡事,只談聖事,有時道親會說到一些是非,他也不加以評論。

陳獻春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對待後學非常慈悲,有任何事情時,一定是先照顧後學,他自己犧牲沒有關係。

起而效尤的感念回饋

這樣一位律己律人,腳踏實地,用心關照道親,凡事以道務為重的人,不用言語便感動著周遭所有的人。

「在彰化辦道的時候大多是騎單車,後來道務拓展到臺北去的時候,我們會搭火車,可是並不是每次都會有座位,當沒有座位的時候,我們就會準備童軍椅,坐在通道上。」那些共同經歷過的事情,在陳獻春的心中是珍貴的。

正是為了讓人才、點傳師去臺北講課時能更方便,不再因為搭火車有時沒座位煩惱和勞累,周來福發心買下一輛廂型車,中間加上一根橫桿,便可以搭載八個人。只要有需要用車,周來福有空就會充當司機,抽不出身時,也會把車子開去請其他人才幫忙接送。

「不論載他到哪裡開班,吃飯時他都會叫我過去跟他坐」,與他年紀差不到十歲、樸實的周來福,最是欣賞他流露於小處、不假思索的關懷:「那點恩那點情,不是刻意做出來的感覺,點點滴滴,教人感動。」

另一位持有駕照的劉國賀,亦是受到涂點傳師心中都是道念的感召,為協助他推展道務,才去考取駕照,如此才能載著他到處去辦道、講課,協助他成就道業。透過經常性的相處,劉國賀從這位修養很好的點傳師身上,看見道的威儀是如何從小處穿透人心。

從涂點傳師身上,劉國賀看見道的威儀是如何從小處穿透人心,受此感召,為協助拓展道務,才去考去取駕照,接送他四處去辦道、講課,協助他成就道業。

堅持,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

經典不離身的涂點傳師一點都看不出只在學校受了四年教育,不但寫得一手好字,在詩詞創作上亦非常豐富。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詩作一般,守禮有分。當年患內痔時,整晚血流不止,於是他便發愿寫下《修性百首》,勸化世人,人有善願天必從之,詩作完成,隱疾也好了。

曾有人勸膝下無子的他收養一個孩子,除可以延續香火外,屋子裡也會熱鬧些,但他卻認為就這樣順應天命的過日子又何嘗不好。平日常有道親來訪,過年時大家也都邀請他到家裡圍爐,他從不覺得冷清,而且,比起擔心無法延續香火,他更擔心無法延續慧命,情願將更多的精神關注在先天的聖事上。

「他的衣服都自己洗,都不給我洗,他說我做工太累。」為了回報太太的無怨無悔,總是把先天工作擺第一的涂金梭自有他體貼的方法,只要不出門辦道,就會在家協助家務,減輕太太的負擔。

有一次她騎車出門,為了閃躲一隻狗,不小心跌傷膝蓋,需要休養十八天,他卻說:「這是上天慈悲,希望你休息。」當時謝淑娥痛到說不出話來,但事後想想,這麼說也有道理,在忙碌的生活中就這麼順勢的喘了口氣。

因為不願意勞煩別人,她跌傷的事都沒人知道,在照護上全由他一手包辦,直到要去臺北講課,分身乏術,才告訴住在附近的道親,請對方來載她去換藥。

在涂點傳師即將離世的最後一刻,交代完所有道務之後,仍遲遲不肯閉上眼睛,心中想到當初借來蓋這棟房子的款項,還欠十五萬尚未歸還,「你放心,你欠那些錢我一定會還的。」聽到太太如此承諾,他才放心的離世,果真是一世清白。

涂點傳師雖然離開了,但對道親而言,他的一言一行仍持續在大家的心中發酵,陳點傳師還記得那是之後出國協助道務的頭幾年,經常在夢中見到他,他不改對後學的關懷,細心的提點她疏漏之處,善盡指導之責。

有道則富,有德則貴,對涂點傳師而言,這個世界上沒有比道德更珍貴的,在陳點傳師受命出國辦道之際,「記得要用涂點傳師的精神行道,把他修道的精神帶到國外去,才能救很多人。」從何宗好老前人交代的內容,可看出他的德行:「記得,修道不是用嘴巴講,用嘴巴講的道都不是真道,只有真正做出來的那種修道精神,才是修道人該有的實修。」

在涂點傳師的身上,看見了前輩者對道的嚴謹、小心、戰戰兢兢,時時觀照自己是否有違背原則之處,以身立教,不只是口頭上的給予後學意見,更是從自身做起,讓後學們能有可以依循的典範。

這看似平凡的小事,要做到一次、兩次並不難,難的是持續二、三十年,無分別心的普及在每一位道親身上,這小小的德行積累出平凡中的不平凡,讓涂金梭的德澤自現,深受後學的敬重。

和他有過接觸的後學是幸福的,念茲在茲都是道親,時時關心、照顧,點點滴滴,深入人心,刻骨銘心,也就是這些小小的堅持,堆疊出他偉大的身影,讓人景仰不已。

右起周來福壇主、高耀南點傳師、涂夫人謝淑娥、陳雪霞點傳師。對於涂點傳師的一言一行大家都十分感念,在他的身上,大家清楚看到道是如何點點滴滴的影響一個人。他總是敞開大門,隨時成全道親,為道親解惑,在家裡跟別人講道理時,其他的道親來了,他會先招待道親,再繼續講道理,絕對不會冷落道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