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道修道的功夫 3-1
1998年5月31日于美國洛杉磯美興聖堂
有人問我:天道寶貴,道真、理真、天命真,那麼修天道的方法、功夫是什麼?參禪打坐我們沒有,唸經唸咒我們沒有,一切有作為的修道功夫我們天道都沒有,就好像求了道之後大事完畢,然後就行功培德。實際上,天道的功夫非常難、並不容易,難在什麼地方?難在講究真功實善,而非形相表現。
我們求道後,由新道親熬成老道親,以為這當中沒有功夫,其實是你沒去做,你若要做的話,天道的功夫並不簡單,那麼這功夫在什麼地方?我們頭一天求道、講三寶的時候,大概都聽過兩句話,叫「改毛病、去癖氣」,換言之,得了道你得好自為之,改不改毛病是你的事,去不去癖氣是你的事。
東北道德會王鳳儀,大家都知道是東北了不起的人物。他有一本那麼厚的書,就講改毛病去癖氣。你把三教經典都拿出來,不論文章寫得多麼長,多麼玄妙,最後就落在「改毛病,去脾氣」這六個字上面。王善人講的是「去習性,化稟性,圓滿天性」,在化之中,告訴我們這個 老母所給的本性已經落在六道輪迴之中六萬多年,不得解脫原因,有兩方面,其一是「氣稟拘於未生之前」,其二是「人欲敝於既生之後」。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時,會根據你之前每一世的因果,註定這一世你的氣稟,給你定型,氣稟好壞跟你一生的命運有直接關係。氣稟又叫脾氣,脾氣好的人有人緣,大家喜歡和他接近,脾氣不好的人沒有人緣,動不動拍桌子、瞪眼睛,大家怕了,在人際關係上不會太好,大家敬而遠之。
氣稟是人沒來世間以前,依過去種種因果給你的定型。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,同一個父母生了三、五個孩子,同一家工廠出品應當是一樣規格,但是我們不但不一樣,還差得非常遠,這是因為大家各有來源。雖然這一世有某一種因緣變成兄弟姐妹,在一個家庭裡面,但在未生之前是各有來源,換句話講,各有因果,造就這一世不同的命運。
來到世界上,小的時候叫做活潑,叫做天真,人之初,性本善,很天真,長大了之後不天真。孩提時期有糖的時候,你一塊我一塊,大家分著吃,等大一點之後,我裝起來不給你,這是因為人欲。人的所好、所欲開始慢慢滋生,再大之後眼睛看見、耳朵聽見和接觸的環境裡,有好多我喜歡、我要的。這裡面產生了一個「我」,小孩子沒有「我」,大了之後開始有「我」,愈大我相愈厲害,這就是「人欲敝於既生之後」。
靈性本來是非常潔白,這個靈性是萬德之元,是眾善之本,這是我們的靈性,天道叫一貫就由這個「元」、「本」開始。「元」、「本」叫一、「萬德」、「眾善」叫作貫。一以貫之,千德萬德,由「元」、「本」這個地方開始。如果你掌握住「一」的話,你不要學,由你的本性裡面自然就發出來,這是真的。這個道德、這個善不是學來的,學來的就沒有這個「元」、這個「本」。靈性如果復活的話,千德萬德你會做,做得圓滿,而且是無為,不是有為。
天道寶貴就是一以貫之,這叫做一貫,天道的功夫,簡單講就是「去習性,化稟性,圓滿天性」。應當去的去掉,應當化的化掉,自然本性圓滿;靈性上面有烏雲,你把他抹乾淨,本來面目就重現。
大家看看天,天是什麼樣子?天上有雲,這雲不是天的本來面目,但我們印象之中天上要有雲彩,沒有雲彩好像這天不完整,月亮旁要有兩片雲才好看,這天上有雲並不是天的本來面目。
我們都坐過飛機,從地面看天有雲彩,坐飛機的時候雲彩在腳下,天上是一片藍,一點雲都沒有,萬里無雲萬里天,天本來就沒有雲。海也是一樣,海的本來面目是什麼?自古以來就是波浪起伏,可是海的本來面目不應當如此,一陣風吹過去、一艘船駛過來,是這些外面的力量加到海裡,這才讓海不平靜,海的本來面目應當是水平如鏡。
人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樣子我們沒見過,就是因為有雲,就是因為有浪,讓本來面目始終退藏於密,修道把你的本來面目挖掘出來,挖出來擦乾淨,讓它發生作用,三教、五教都是這樣。《六祖壇經》裡面所講,修道就是把本來面目重現出來,沒有別的,這裡面講功夫不是參禪打坐,也不是唸經。
先說說「唸經」。大家想想經典是什麼?那是如來佛的傳記,一個談話的紀錄。如來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大家都是這麼講,但如來佛其實有說法沒有講經,如來佛拿什麼經講?講《法華經》?講《般若經》嗎?這些經典都是幾百年以後才有的。如來佛那個時候根本沒有佛經,完全是說法開示,因病下藥,八萬四千法門,治八萬四千煩惱。你有什麼病?用開示治你的病,去你的煩惱,沒有經典。
這些佛教經典是幾百年以後,大家回想如來佛當初講過什麼,在什麼地方講過什麼話,大家把他集中起來,像《論語》一樣。《論語》就是子曰,一幫弟子想想老師講過什麼話,湊在一塊兒寫成一本書,經典也是這樣子。就拿《金剛經》來講,「一時,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……」,一千兩百五十個人在那兒,須菩提問如來佛,如來佛就答須菩提,就是這個記錄。經典能夠記錄下來的是如來佛講的話,真正的道記不下來,你必須親自得道才可以。
「應如是住,應如是降伏其心」,如是,是什麼往這裡住?向這裡降伏?這裡是哪裡?這文字表現不出來,你必定在如來佛面前求道,才知道「如是」。這部經典是如來佛講話的記錄,要了解用意,照著去做,所以才會說「唸經不如講經,講經不如依經行」,不是要你敲木魚唸經,你照著經做的話你在學佛,學習做佛,你就是未來的佛,只怕你學得不圓滿,三教經典全都是如此用意。
再談談「參禪打坐」,好多宗教信仰講究參禪打坐,這裡有些問題:其一、參禪打坐的目的是什麼?修道修哪一部分?心地平靜,去除雜念,心裡面總起波浪,把波浪息下去。再再顯示你用來參禪打坐的工具是肉體而不是靈性,用錯了工具。其二、心靜要不要參禪打坐?何必擺這個形式,你心裡頭平靜的話,即便是走路、坐車,隨處也能心頭裡平靜,不需要擺樣子給人家看。如果心裡不平靜,前五百年,後五百年,念頭通通來了,參禪打坐就流於做個樣子。
要怎麼樣讓心裡平靜下去、雜念不生,是功夫而不在擺樣子。我們常講掃三心,掃掉這「過去心,現在心、未來心」心裡自然平靜,光是坐在那裡,三心是掃不掉的,過去的永遠過去,是不可挽救的。
有位小和尚在落日時欣賞晚霞,看著紅色天空好漂亮,好高興,看不到一會兒哭了。老和尚問他哭什麼?他說剛才這天好漂亮,現在太陽下去沒了,老和尚說你不要哭,註定發生的事,那一定會發生,你要是打算重來的話,明天這個時候你再來,太陽落下去你挽救不回來,明天再來看還是落下去,你也不要哭,後天還有。過去心由他過去,你何必存在裡面,你存在裡面你煩惱,別說打坐,任何功夫都沒有用,你心裡頭就是亂七八糟的。
《請接續【天道修道的功夫】3-2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