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老前人吳老前人講道集

我是一個有道的人 5-5

1994年7月30日于美國妙一慈堂

有一則「三對蠟燭」的故事。三對蠟燭表示什麼?大家想一想第一對蠟燭的樣子(圖四),這一對有一個小小的分別,其中一個沒有蠟燭芯,這個表示什麼?在茫茫人海中,有很多人是沒有芯的蠟燭,沒有人性,其實並不是根本沒有人性,是人性被蓋住了。我們求道應當明白一點,道是本來就有的,你本來有道,佛教講眾生和佛平等,什麼叫做眾生?我穿上這個肉身叫做眾生,脫掉這個肉身叫做佛。但是我們一有這個肉身,靈性就被它蓋住。

圖四
圖五
圖六

我們的人性沒有被蓋死,還有一點光,就是因為我們的根基,假如沒有根基的話,等於沒有人性、沒有人會度我們。引保師看我們是好人才度我們,身家清白、品行端正,引保師負責任,因為你身家清白、品行端正,人性還存在,不是全部存在,是一部分存在,你還是好人。現在世界上很多人的人性蓋死,我們大家是有芯的蠟燭,還有人性,人性加上人生就是人,就是我們。

有芯的蠟燭又分為在燒的和沒在燒的(圖五),人性在哪裡?在這裡,有沒有發光?沒發光。求道第一天叫做點燈、叫做點蠟燭,燈不點不明,蠟燭不點不光,點了之後這個光才能燃燒,燃燒什麼?燃燒這個身。有一句話叫「燃燒自己,照亮他人」,現在我們就是燃燒自己,犧牲肉身,人性的光明照亮道場。求道是點燈,不點不明、不點不光,現在點著了,你要開始奉獻這個肉身的「它」,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都是它。我講道、我財施、我用兩隻腿去度人、我在下邊做某一種工作,利用我的身體無畏施,奉獻給道場去燃燒它,燃燒它就是在產生功德,靈性出的光能夠照耀他人,肉身的布施能造就功德,靈性和它合在一塊就是在燃燒的蠟燭。那沒在燒的蠟燭呢?雖然有人性,是個好人,但他沒求道,始終是沒在燒的,十年、二十年、一百年後仍然這樣子,沒有變化,因為沒點、沒求道,雖然人性還存在,沒受明師指點,永遠保持這樣,不能超生了死。

點著的蠟燭又分斜的和站直的(圖六)。這站直的蠟燭代表思想行為要正,要是傾斜,很可能發生災禍,這些蠟油滴到木板上,一不小心引起火災,不但不能照耀他人,還變成災禍。你燃燒了自己,但自己不反省、思想不正確、行為不正確,無形中就會變成傾斜的蠟燭,雖然把自己奉獻給道場,但行為不好沒有修道,反而變成道場的災禍,毀滅道場。這個光不但不能照耀大家給大家光明,還給大家一種恐怖的感覺,要是這個蠟油滴到木板上開始燃燒,那會有什麼後果?所以我們修道一定要站直,永遠是如此,身正、心正、思想正、完全正,好好燃燒。

這站直的蠟燭代表有在修道,傾斜的代表沒有修道。蠟燭好好的為什麼會傾斜釀災?門口有棵大樹,枝枒、樹葉茂盛,樹長得很好,這個功德大家都看得見,行什麼功?培什麼德?大家都能看見,看不見的地方是下面的根,這個根是我的修養,修道的功夫大家看不見。我成立佛堂、擔任壇主,大家有目共睹,但我內在的功夫你看不見。有些大樹一陣風吹就倒,枝枒太茂盛、根太淺,上下不相對,內聖不足,大樹站不住,一倒,什麼都完了。有些大樹風吹雨打屹立不搖,枝葉繁茂、根也扎得深,外王靠內聖,行道的功夫實際在內聖修養方面,這個功夫要把它兼顧起來。上面的樹有多大,下面的根就要有多深,這棵樹才能萬古長青。

蠟燭的芯就是人性,有人性存在,表示我們身家清白、品行端正,接著有人度我們求道,受明師指點。得了道,點燃了蠟燭,然後我們行道,燃燒自己光亮他人,用我們的身體行功培德,始終站得正,不能歪不能偏,最後道成天上沒有問題。要是傾斜走錯的話,不但不能成道,不管前人、後學,不論點傳師、壇主、人才,什麼人都有可能修到晚節不保。大家千萬要把自己守住,認清應當與不應當,把根培養起來,功德大而修養也加厚,內聖外王並行。

「風中護燭」,我們這根蠟燭現在點著了,這是我們的靈性點著了。燃燒我的身體、奉獻我的身體,照耀他人、光耀人間,除了要保持正之外,還要小心有風。風從這邊來、那邊來,一不小心把蠟燭吹滅,有等等的考魔來考你,你可能會信心不堅固退下來。「千魔萬考絕不退役」,這是風沒有來,風來的時候,燭光搖搖晃晃,一不小心吹滅了。道場裡不停的有風,東南西北風在吹,我們這腦袋裡面並不清靜,毀謗的聲音多過嘉獎的聲音、多過讚美的聲音。保護這個光,不要讓它被吹掉,防考防魔。

認性為我,認理為真,性理心法是在自己身上,沒在身外。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修道是本,行道是末,成道在修」,大家在行功培德時,別忘記自己修道。要是忘記修道,十年、二十年過去,從前我是怎麼樣的人,現在還是怎樣的人,並沒有修道的成績,沒改變自己,你不能成道。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是《金剛經》講的,沒有優待、沒有特殊、沒有例外,修道的老路子都得這麼走,沒有兩條路,我們現在不同的地方是先得後修,但還是和先修後得一樣,不修不成。

我們道場有一個時期偏重在功德方面,而忘記要修,變成沒有道。現在道場混亂的原因是什麼?沒有修,沒有道,這才會怪象百出,什麼事情都有。沒有道當然就發生奇怪的事情,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,大家都得這麼做,修道是本,行道是末,修道排在第一位,行道是第二,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,在親民」,而不是大學之道在親民,在明明德。佛教講「自覺覺他」,而不是覺他自覺。自覺而後覺他,明德而後親民,修道是本,行道是末,這兩兩排起來,並不是哪一個要哪一個不要,而是有先有後、有主有次。

行道我可能力量不夠,不能勉強,但修道我們是法平等,都有條件。你修道修得好,百年之後絕對能成道,就是功德不夠,回到理天沒有果位,但你也能超生了死。我們看一些佛畫,裡面並不是全都坐九品蓮台,兩邊也有站班的,在正殿裡蓮台上的西方三聖是內聖外王完全圓滿,功德差一點的就站在兩旁,但是在成道方面沒有差別。「成道在修」,成不成道完全在修,功德是成道的蓮位、成道的陪襯。換句話講,一個內聖一個外王,以內聖為基本,你是一個真正要修道的人,這先後關係非常重要。

從前老師辦道時候的原則,在道運轉到海外之後,漸漸都變了樣子,造成道場混亂。從前國內道場為什麼不混亂?大家都是見道成道,大家都有道,現在海外道場為什麼混亂?沒有道,沒有修道!我自恃是前人,有了立場、地位,我沒修道,小後學都好過我,因為他有在修道,將來可能小後學成道,我下地獄也不一定,這就是「是法平等」,  老母是宇宙的主宰,絕對大公無私,修不修在個人,上天絕對是公平無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