種籽人物志

以度人為終生職志 – 茆金汗壇主

逢人結善緣,逢人開口說求道

就算是過世前,騎腳踏車比較不穩,必須用走的去通知開班、關心道親的那兩年,她也是早上出門,中午才會回來,吃飽休息一下,下午又出去繼續通知,沒有一日中斷。

對她而言,街坊鄰居、親戚朋友、職場同事,甚至是路人,無一不度。就算是走到生命盡頭,在醫院裡,喘不過氣時,仍是度人不倦,躺在病床上的她跟醫生、護士要電話,希望能和他們保持聯絡,有機會度他們去佛堂求道。這就是一生度人無數的–茆金汗。

茆金汗壇主

家庭與道務兼顧的智慧

她是家中長女,在那個年代要負責家裡的生計,有時去割草,有時去做工,這樣的生活培養出她堅強的韌性,即便沒有讀過書,卻能非常有智慧的將事情處理到最好。 婚後以家庭為重,不曾出去工作,專心在家照顧孩子,每天早起為家人準備便當,送家人出門後就去田裡工作,在前輩者有需要時,就盡全力協助。這樣家庭、道務兩頭忙的情況並沒有帶給她任何困擾,所有的事情在她心中自有安排,當前輩者提出需求時,她會先將家裡打點好,再換上工作時的打扮,出門去完成前輩者交辦的事宜。

「當時出去協助前輩者的道務,都做出要去田裡工作的打扮,所以家裡的人根本也分不清楚是要去哪裡,有時我會說是去做工,讓家人以為不是去做道中的沒錢工,因為我知道家裡雖然沒反對,但說出來,還是會讓家裡對道有不好的感覺,那樣就比較不好。」

其實茆金汗的公婆已清口,對她為了道務出去奔波一事,都是盡量給予最大的空間,不會有意見,但她選擇先盡人道,把家裡顧好,再盡天道,出門為道務奔波,在人情事理的處理上,無疑是讓家人對修道一事的觀感起了加分作用。

茆金汗(前排左一)全家福。對她為了道務出門奔波,家裡的人都是盡量給予最大的空間,不會有意見,但她選擇先盡人道,再盡天道,在人情事理的處理上,無疑是讓家人對修道一事的觀感起了加分作用。

度人,開口就是了

雖是婚後才求道,茆金汗在年輕時就跟著一位稱呼為姑婆的親戚進出寺廟,茹素聽講,記憶力驚人的她將當時師父所說的詩句、故事一字不漏的記住,加上求道後所聽的《四十二品因果經》,都是她度人的資糧。

「黃梅祖師年紀大的時候要去修行當和尚,人家說他年紀太大,不願收,他便去轉世,轉世後要去修行,人家又說他太小,不要收。其實我們修行沒有年紀太大太小的問題,現在做就對了。」她鼓勵身邊的人修道應及時,同時也成全了許多人。

提起對茆金汗最令人深刻的印象,不分男女老幼,一致如此認為:「見到人就是鼓勵你出來,或是說道理成全你;可是說的不是那種難懂的道理,而是簡單的小故事,讓人聽得進去。」

如果同桌有不認識的人,她都會藉機跟那人認識,只要透過別人介紹一次,就能把這個人的長相和名字牢牢記住,要是知道對方還沒有求道,她就會想辦法加以成全。

「這位先生,我好像在哪裡看過你?」「沒有吧!我們應該不認識」「可是我看你很眼熟耶,請問你叫什麼名字?」

這就是她度人的基本理念:不認識要裝做認識。不論是早年到處去打零工遇到的人,或是之後去工廠工作認識的人,都是她度的對象,連在路上看到學生放學路過,她都會把握機會開口:「弟弟,你長得不錯耶,你什麼時候有空,我帶你去拜拜,你把電話留給我。」而拿到電話之後,也真的會和對方聯絡,度對方來求道。

二十多年前,孩子都大了,她便決定去工廠工作,沒有任何技能的她從事傳統產業,對工作盡心外,對度人也積極,凡是她待過的工廠,就是她度人的地方,果真是「走到哪裡,度到哪裡」。

用關心堆砌出的地方道務

開班之前,茆金汗都會聯絡道親,住得遠的她會打電話,住得近的就提早去拜訪,當天還會再提醒一次,當開班時間逼近人又還沒到時,她就會打電話去關心一下狀況。

「幫我看一下,這張是不是某某人的電話。」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,因為幼年的環境不允許,認識的字有限,但抽出的單子都是她想要打電話通知的那位。

她打電話很少看電話簿。說是電話簿,其實是一張又一張隨手撕下來,簡單寫著名字和電話的紙張,這一筆筆的資料,她全都記在腦海裡,這一位又一位的道親,她全放在心上。

當她知道誰有困難時,就會去關心,知道誰的身體不舒服,會去求敬茶,那時還沒有保特瓶,她都會把敬茶倒進杯子裡,送去對方家裡,後來有保特瓶之後,這才方便多了。

就算是過世前,騎腳踏車比較不穩,必須用走的去通知開班、關心道親的那兩年,她也是早上出門,中午才會回來,吃飽休息一下,下午又出去繼續通知,沒有一日中斷。

其實她年輕的時候是不會騎腳踏車的,不論去哪裡都用走的,山上區附近的三個村她全走遍。當時地方道務的負責人住在大內區,這大概四十五分鐘的路程,她也是用走的。

這段路須越過曾文溪,平常的話,溪上會有便橋,水線高一點時,會有竹排聯絡兩岸,雨季時要繞從新中走,有時早上過去,下午卻遇上西北雨,溪水大漲,便橋被沖走,她就會在嫁到那裡的妹妹或小姑家住一晚,隔天天亮前再趕回來,幫先生、孩子準備好中午的便當,送他們出門。

長期下來,總是會遇到遠一點,用走的不方便的情況,這時,她便拜託人家載一程。

但拜託先生,先生不一定有時間;拜託道親,也不見得人家隨時有空,已經四、五十歲的她便決定自己學騎腳踏車,讓這個問題再也不是問題。

茆金汗閒暇時會在庭院裡蒔花弄草,若遇路過的人,她都會把握機會和對方講話,說些簡單的小故事來成全對方,度對方來求道。對她而言,不只是走到哪裡,度到哪裡,只要有緣認識的人,就是她引度的對象。

為前輩者助道

「我們現在比較不能想像的是前輩者出去辦道,家中的工作由人才去做。」鄭中庸點傳師說到母親在道務的付出中,和現在比較不一樣的部分。

那時負責地方道務的郭慶祥點傳師,家裡是做灶和生產用來搭工寮或是圍籬笆用的方形水泥柱。點傳師道務繁忙,經常需要到外地去,有時家裡要出貨,就會請人才去幫忙。這在現在看來很不可思議,但當時茆金汗卻只是單純覺得前輩者為了道務奔波,她去幫忙好讓前輩者能放心於道務,是應該的。

「去做就是了。」對於前輩者交代的事,沒有第二句話,盡心完成,對前輩者的恭敬之心、遵從之意,那種聽命行事的精神,才是真正修辦道該有的精神。

即使生病,也要照顧道親

「她最讓人敬佩的是,不論身體再怎麼不舒服,都會出去找道親,不管是關心他們,還是通知事情。」這不是單純的分享母親生前的點滴,透過鄭中庸點傳師的講述,這已經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前輩者行誼呈現。

「那時醫生告訴我們隨時都要有心理準備,最多一年,她的心臟就不行了。當她從醫院回來後,腳力差,沒辦法走,但還是要去找道親。」就算受到勸阻,她還是想方設法的要出門,「還記得有一次她請我推她去菜市場拜訪道親遭拒後,她就打電話,請一位平日滿照顧她的道親推她去,那位道親來,看她精神還不錯,就推她去。」

這就是她的堅持,不論身體的狀況如何,在她的心中只有關心道親、度人成全,永遠將道擺在第一位。

過去參加班會,多半是為了見見大家,彼此間的情感十分濃厚,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在維繫、護持道場,毫無疑問,茆金汗正是帶動這個地方的其中一盞燈,她的光芒溫和宜人,不讓人感到銳利,卻又穩穩的照亮四方,以最樸實的方式溫暖你我的心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