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老前人慧心格言

四多:
面上笑多、讀的書多、走的路多、心中閒多 。

讀後心得迴響~~

說實話要做到這四多,真的不是很容易,人間在世煩惱的事情太多太多,很多事情身不由己,應該說是身不由心,我們還是顆世俗的心,畢竟活在象界,也是五濁惡世的世界,不像氣界的飄渺、不像理界的虛無,一個生命的誕生不論是人也好、畜生也罷,我們就後天存在的意義是活下去以及繁衍下去,一般動物不像人類那麼複雜,有那麼多七情六慾,牠們每天睜開眼就是找食物,以及堤防著被食,家畜就相較幸運,不用擔心會被食;而人類在滿足了食的需求,開始需要的更多,心理學家馬斯洛說人的需求有5個層面,從最低到最高分別是「生理需求」、「安全需求」、「互屬互愛」、「尊嚴」及「自我實現」,這就是後天的需求。

那什麼是先天的需求,也就是我們靈性的需求,其實世間會有宗教的產生,就是要尋求一個慰藉,找到一個心靈的避風港或是心靈的依柱,在我們碰到困難,尤其是生死關頭之際,會想要有個給我們支撐下去的力量,避免我們徬徨無助;而宗教就是向外去求,而道是要向內求,求道的人當明理會了解,道就在心中,自己改毛病、去脾氣就能成佛成聖,一但自己成佛成聖還會再擔心害怕嗎,也許到那時就換眾生來求助祢了,從小愛變成大愛,菩薩道也就是如此,為眾生煩惱、為眾生救離生死苦海,而自己的生死早以沒那麼重要,靈性到最終能回歸到理界,能不要再六道輪迴,那是再好不過了,也是我們先天的需求。

有些人可能覺得這世過的很幸福,沒有遭遇什麼災劫,那是累世積的好福報,因為沒種惡因自然不會產生嚴重的苦果,或是有人樂透彩得大獎,覺得自己怎麼那麼幸運,身而為人真好,但其實福禍相依,在我們自得意滿的時候,禍其實已悄悄找上門,雖然感覺面上笑多,但心中卻一點也不得閒,還要擔心被恐嚇騙財等等;人的慾望無窮無盡,多還要更多、好還要更好,如果不知足心都會不平靜,而心中如能知足常樂,就算是縮衣節食,仍舊安貧樂道,所以重要的是心境,還有面對生活的種種心態,當面對不如意時要怎麼去保持平常心,甚至當面對突如其來的幸福時,要怎麼保持平常心,平常心就像是水一樣,看水它有液態、氣態及固態,它能隨著環境的溫度而去變化自己,川流的水遇到石頭就會避開,而不是去強碰,水甚至能載運船隻航行或是滋養著世界萬物,生物沒有水不能生存,那正如人類心理不保持平靜,也無法在這瞬息萬變的世界生存一樣,所謂上善若水,水不爭而利萬物,如能心常保持平靜,自然就能「面上笑多、心中閒多」。

另外「讀的書多、走的路多」,也就是自我的修持,讀書能增廣見聞、走路能強健身體,一個是內修、一個是外修,這個假的肉體還是需要知識及健康,因為沒有知識在這個資訊量爆炸的時代,會跟不上社會的變遷,跟不上社會也就沒有競爭力,沒有競爭力可能就會沒工作,那沒收入那就要露宿街頭;而沒有健康的身體則是影響到壽命,更甚影響自己的心靈及家庭,因為健康一但倒下勢必要有人來照顧你,當然走路泛指一種運動,還有很多種方式能強健身體,所以吳老前人要我們保持平常心,能常常笑容滿面、心中閒暇之外,還要充實自己的涵養學問及健康的身體,能樂活世間,亦能吃得飽、睡得著。

後學  何韋  學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