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順逆,隨順因緣 – 吳采芹壇主
以無微不至的關懷感動人心
「在道場裡,我的心就會感覺到很寧靜,我相信自己是有佛性的,而所有的考驗都是為了增加我的智慧。」就是這樣的信念,讓她能守住初衷、堅持下去,學習觀世音菩薩的精神,行道度人,絕不放棄。
晨曦乍現,早晨匆忙的人潮散去後,街道復歸寧靜,一列奇特的隊伍正要出發。十多隻的貓咪,或大或小,或疾走或奔跑,緊緊地跟著一抹嬌小的身影,喵喵的叫聲好像在說:「媽媽、媽媽,妳怎麼走那麼快!不讓我們跟啊!」「好啦!等你們,走快一點。」只要看到這特殊的遛貓景象,附近的居民便知道運動的時間到了,而領隊的人正是以無微不至的關懷感動人心的吳采芹。

從此,再也不流浪
「三十幾隻狗,二十幾隻貓。」在吳采芹說出這麼驚人的數字之前,沒有人能猜得到這安靜的居所裡,竟然住了這麼多隻的流浪動物。
還記得十多年前帶回第一隻流浪狗「咖啡」的情形:那一年吳采芹應邀去高雄講課,一隻小狗仔就在腳邊轉,帶去別的地方又跑回來,最後只好帶回來。之後,只要看到住家附近有被棄養的狗,或是被丟在路邊的小狗仔,她都會帶回家餵養,慢慢的,鄰居也會把流浪狗放在她家門口。
這些狗平常在固定的空間活動,很乖,不太會叫,除非是有人或動物路過,吳采芹每天早上都會去清洗狗舍,不讓發出的臭味為人詬病,「他們很乖,我在清掃的時候會叫牠們等我清好再進去,牠們真的會聽。」
「開始養這些流浪貓是因為看到小貓在馬路上走動,看起來非常危險,不忍心只好全部養起來。」就這樣,豢養的流浪貓也打破個位數。每天下午,貓咪自動分成兩梯次來報到,四、五點,七、八點餵食的時間一到,來吃的不只是養的那十幾隻,還有附近的貓,「一個月下來,貓狗的飼料都是好幾千塊。」,從吳采芹帶著笑容的表情和語調中,感受到的是對流浪動物的真心關懷。
這些貓咪對吳采芹全心依賴,跟進跟出,連要去運動都會跟上十來隻的貓,讓人嘖嘖稱奇。接受道場薰陶多年,吳采芹不認為貓狗的佛性跟人有什麼不同,常跟這些貓狗說:「你們要好好懺悔,好好的修行,下輩子才能投胎做人,好好護持道場。」


那條毛巾熨燙了一輩子的心
「年輕時為了存錢升學,而去成衣廠打工,懵懵懂懂,有一天老闆娘問我去『拜拜』好不好,那時候二話不說就應好,這是我步入道場的契機。」
還記得到佛堂的那天,剛過完農曆年,天氣很冷,甫進佛堂,就有服務人員鞠躬、雙手遞上毛巾,這樣的景象,讓她感受到的,是一種自然、莊嚴又神聖的禮儀;「請用毛巾!」,接過手後,自毛巾上感受到的溫熱,不只熨燙了吳采芹的手,也溫暖了她的心。這就是求道至今,最令她印象深刻的前輩者行誼。
「別看只是一條毛巾,那在別的地方可是都沒有的」,認為愈是小地方愈能感動人心的吳采芹說:「就算有些餐廳有,給你的只是濕紙巾,而且還是用夾子夾,一隻手拿給你,那個感覺根本就不一樣。」
這看似簡單的遞毛巾動作,讓吳采芹得以窺見道場的風貌,那是不論去什麼地方都沒有的儀式,展現出的不只是禮貌,還有修道人的素養:彬彬有禮的應對方式、文雅脫俗的談話內容,在前輩者的身上自然流露出讀書人的氣質。這就是烙印在吳采芹心中的修道人的風範與氣質。
時光流轉,不論是在道場、家庭或是在社會上,吳采芹時刻謹記這樣的感動,期許自己展現出相同的道氣來成就道業。

修道路上的第一個難關
身處在大家庭的環境裡,深諳長輩未用餐前晚輩不能動的道理,但孩童時期的吳采芹,在調皮天性的驅使下,趁大人沒注意時,偷捏了一塊豬肉想解解嘴饞,怕被發現便趕緊塞進嘴裡,那軟軟的口感、腥羶的味道,嚇到了她,致使後來鮮少沾碰葷腥。
這樣的習慣,讓她在求道後一個多月,便發心自清,「素食並不難,難的是過了清口班後的考驗。」立下清口愿後,原本一件簡單的事情變得不簡單了。吃素的決定讓她的父母感到非常震驚與傷心,對素食者的刻板印象讓父母以為她看破紅塵,不願再腳踏實地的工作、不打算結婚生子,對她是感到既生氣又不捨。
面對大家族排山倒海而來的壓力,吳采芹決心效法觀世音菩薩「犧牲小孝,完成大笑」的修道精神,持續前行。她知道父親為了她氣到每晚睡不好,但如果現在聽他的,那只是小孝,要是能像觀世音菩薩一樣,認真修道,有朝一日能回過頭來度父母修辦道,這才是真正的大孝。
「在道場裡,我的心就會感覺到很寧靜,我相信自己是有佛性的,而所有的考驗都是為了增加我的智慧。」就是這樣的信念,讓她能守住初衷、堅持下去,學習觀世音菩薩的精神,行道度人,絕不放棄。
比別人做的更多、更用心
這樣的考驗一直持續到結婚,家裡的人仍不能諒解,好像吃素的人就是異類,無法跟家族融合在一起,但吳采芹卻不計過往,把握這個契機,開始積極思考改善「行孝」的具體方法。
「行孝要及時,我們修道者要比別人更加關心、用心的照顧父母親。」她決定對父母更加關心,並一步一腳印地去做,有朝一日一定能改變父母的觀感。現在,年初二時的午餐、晚餐都由吳采芹一手包辦,煮上一桌好吃的素食料理,讓父母和返家團圓的兄弟姐妹食用,不但化解了他們對素食一事的反感,更進一步接受素食對環境和身體都是有益的想法。
吳采芹認為:在修道的過程中,我們要比任何人做的更多,對父母親的關心要做的比兄弟姊妹多,平時要多問候,且不能惹他們生氣。有時父母脾氣上來,一直叨唸,她選擇靜靜地坐在那邊聽。這一切的行為,終於慢慢改變父母的想法,甚至認為吃素食的人比較孝順、比較能體貼父母。
最讓吳采芹感到一切付出終於有了回報的,是她的父親對親戚朋友所說的一番話:「采芹是所有孩子中最孝順的、個性最好的,將來我老了就靠她來照顧我。」
生死當頭仍不忘孝順之道
對於這場突如其來的疾病,吳采芹不認為是考驗,反而充滿了感恩。「癌症是情緒的出口」,這場大病讓她得以緩下人生的腳步,小憩片刻,看清更多事情,更懂得調適自己的心境,去面對許多事,她說:「在生病的時候我感覺不是生病了,只是有點渾渾噩噩。」
其實當醫生告知病況時,對生死看得很開的吳采芹將心放得很寬,一點都不怕,覺得回去 老母娘的身邊也沒關係,就這麼把生命交了出去。為了不讓父親過度擔憂,她只是簡單告知生病了,需要住院治療,直到開完刀後,父親才輾轉得知她得到的是大腸癌,特地打電話給她,鼓勵她:「我向媽祖祈求,一定要讓妳好起來,我老了還要靠妳照顧。」
父親打來的這通電話,如當頭棒喝般喚醒了她,孝順並不是隱匿病情不讓老人家擔心,而是時刻想著自己是還有父母的人,還有未了的責任,不可以就這樣去了。就算是在休養期間,她仍是最少兩天打一次電話,關心父母的身體狀況,今年過年也堅持回去煮飯,成全家人素食。
無微不至的關懷最感動人心
這樣的關懷不只展現在對待家人上,對待道親時,吳采芹也是以「關懷」為要。當道親身體不適,或是家中有人生病時,她都會適時關心,親切的問候,讓人備感溫馨。
「對待道親就要時時關心,這樣道親才會信賴你,才會對道產生信賴。」簡單的幾句話,道出吳采芹對道親的用心。雨天道親來到佛堂時,她會用心觀察道親是否濕了衣鞋,是否需要擦拭或吹乾,有時甚至會在道親發現前,便先行判斷出他的需要,備妥物品,讓道親深刻地感受到她的關心。
今年初,更將佛堂由原本的二樓遷至新址一樓,只因為不忍心看到年長的道親承受上下樓梯之苦。他們一階一階吃力的上下,就算是一個樓層的高度,對年老的長者來說,卻是十分吃力。三年前在國外講課訪道時,她特別注意到在馬來西亞的佛堂只有一樓,對老道親來說非常方便,於是心中就動了仿效的念頭,想在老房子旁邊一塊空地蓋平面的佛堂。
「佛堂設在一樓,除了不用爬樓梯之外,跟道親之間的感情會更親」,打開門便是佛堂,寬敞的空間,整齊莊嚴,吳采芹一邊介紹環境,一邊開心的說著意外驚喜:「道親進來直接是佛堂,就不會有登門入戶,穿過住家的彆扭感。」這個超出一開始所預期的效果,令佛堂和社區間的距離更近。
今年過年時,新蓋的佛堂落成了,進門左側,是一個開放式的小型兒童圖書室,除了有適合兒童的書籍之外,後面還有一個放善書的大書櫃,讀經的教材也陳列其中,一度停擺的親子讀經班在這裡展開新的一頁。後方廚房的空間設備齊全,請來專業的廚師教受烹飪課程,也計畫開設「達摩易筋經」的運動課程、靜心練意的書法課程,一切都朝著她的目標–「一個多功能的佛堂」前進。
將佛堂遷至新址後,吳采芹更進一步思考將原來老房子改為素食養老院的可能性,希望以便宜的收費,實質的照顧家境不好的老人家,同時成全這些老人家能吃素,但因為法令繁瑣而暫時作罷。
除了這樣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」的表現外,「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的表現在她的身上亦可見一斑。受前輩者之命前去監獄推廣素食的一年半多,每每心疼受刑人的境遇,這些人年紀和她的孩子差沒幾歲,卻因為家庭環境而導致行為偏差,「不只是去煮一餐素食、宣導素食,用嘴巴做教育,還要進行心靈教育,當教誨師。」她的付出感動了無數的受刑人,讓他們紛紛透過信件和卡片來表心中的感謝之意。

度人度人,最難度的是親人
進入到場三十多年來,吳采芹度人無數,單是鄰近社區的越南新娘,在她的關懷之下,來求道者就有六十多人,其中有一位已經發心素食,開始自清,但對吳采芹而言:「最難度的就是我們最親近的人,尤其是家裡的孩子最難度。」
在她的想法中:孩子雖是在修道家庭中長大,我們能生孩子的身,有因緣能和他成為家人,但不表示有因緣能和他同修共辦。在孩子尚未明理的過程中,看到大人對道親、道務盡心盡力,但想到的卻是修道是一件很忙碌的事情,不知道大人是基於利益眾生之心,只看到大人為此犧牲了私人時間,甚至是健康的身體,因而開始對道產生疑問。
「個人因緣根基不同,身為母親,每天講孩子只會覺得很煩,但跟道親講,道親卻會覺得很感動,所以我們不能勉強,只能引導。」對於這件事情,吳采芹選擇寬容以待,給彼此最大的空間:「縱使孩子現在還不能明瞭,但我們應抱持著一顆鍥而不捨的心,永遠不放棄,等待機緣成熟,能回道場來同修共辦。」
家人支持是走更久遠的動力
佛堂是道場,家庭也是道場,在道務與家務中流轉,吳采芹最感謝的人是她的先生張文龍,雖然有時候會因為事情太多而生氣唸一下,但轉身還是會幫忙把事情做好。
「采芹一是個異類,做事情都是為了別人,沒有想到自己,常常做出許多不合常理的決定」,一開始張文龍也曾對她的行為充滿疑惑,「但仔細想想,她這麼做也是對的。」放任流浪的貓狗不去管,只會讓牠們愈生愈多,別人看到群聚的流浪貓狗,只是大聲喝斥或以棍棒驅趕之,但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,真正可以有效改善情況的方法,正是吳采芹的餵養舉動,給這些流浪貓狗一個家,馴服野性,自然就不會攻擊人,同時還要帶牠們去結紮,使數量不再增加,這才是根本之道。
回想當初,吳采芹辭去幼教的工作,協助先生發展事業,在生機飲食界闖出一片天,仍不忘抽出時間去講課,讓忙碌的生活更加忙碌。許是機緣成熟,為生活奔波的張文龍轉而支持她的轉捩點,是在某天載她去講課時,注意到佛堂裡的前輩者忙進忙出卻依然笑容可掬,反思為了生活而忙碌的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麼?返家後不到一星期,便將店面盤給別人,轉做能兼顧道業的養生饅頭批發,成為吳采芹背後最大的支柱。
「我們不做,那誰去做?」這樣的觀念在得到先生的支持後,益發堅定,讓對前輩者所提出的構想從不拒絕的吳采芹承擔下更多,多年來總是道務繁忙,加上後天的工作,儘管心中有許多不捨,張文龍沒有第二句話,傾全力協助她將大小事務處理好。
為了完成妻子能在病後繼續為道場盡一份心力的願望,已脫離職場二十多年的張文龍甘願放下老闆的身分,做出另一個改變人生的重大決定:「等妳病好,我出去工作,妳好好在家休養。」讓吳采芹感動不已。
「回想起來會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是從哪裡來的,只能說是 老母慈悲,自然會有一股無形的力量支撐著我們。」細數進入道場多年來所承擔過的事,竟是不勝枚舉,吳采芹回想起這些過往,總是謙虛的說:「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做的事、平常要做的事。」用心經營佛堂,大處著眼,小處著手,處處表現出對道親的關懷,在平凡中見偉大,這就是她最令人敬佩之處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