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老前人慧心格言

身要動,心要靜;事要作,心要鬆;物要接,心要空;錢要賺,心要正。

讀後心得迴響~~

〈身要動,心要靜〉 天體運行,地育萬物,日夜不停息。人在天地之間被賦予此身,能言能行,必然有上天的用意,當善用此身,做一切利益萬物之事。但是,此身可以為善,也能做惡,而,身的善惡之行,實源自於心的善惡之念。因此,要能『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』應如大學經句:驅身物者,覺心源也。譬如,覺察到有不好的念頭,立即閉口不說出來,不做出來,如此謹言慎行,需要覺察的功夫,而心靜始能覺。

〈事要作,心要鬆〉 還鄉覺錄本來,作任何事,只要善盡自己的能力,負起應負的責任,就是作事的態度。但是如果做事當中心思吃緊,就會太在意事的成與敗,產生自我得失心,也可能會埋怨與責怪他人。另外,心太緊,臉色嚴肅,令人生畏,人際關係變差;心能鬆,和顏悅色,與人和睦,有助於事情的圓滿。

〈物要接,心要空〉經查:物,人物、人們。接物,指跟別人往來接觸,與人相處。與人相處,要進退得宜,保持彈性,不可固執己見,心空表示可以容納與自己不同的看法與想法,而見人短處,有包容的雅量。

〈錢要賺,心要正〉努力賺錢累積錢財,除了提供生活所需,而財物充足,亦是行功的資糧。但是,利與義要兼顧,吳老前人辭去遠洋漁船的翻譯工作;停養鵪鶉等,都是不害義以取利的事例。大學經句:心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。呂祖註:心生好樂則近貪。「命中有時終須有,命中無時莫強求」。錢財多,有一部分是過去世行善布施而來,心正則不貪。

後學 張玉娟 學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