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老前人吳老前人講道集

開啟修道之門 6-4

1980年于新加坡梁氏佛堂

在找到這個本體之後,接下來就要「知行合一」。知行合一是指什麼?「知」是「知道」,「行」是「行動」,「知道」就「行動」。講白一點,內外合一、言行合一,怎麼講就怎麼做,怎麼想就怎麼做,簡單講叫心口如一,深入探究就不是這麼簡單了。

「知行合一」是王陽明先提出的。這個「知」是「致良知」,「人之所不慮而知者,其良知也」。你沒有考慮、你沒有想,而你知道的事,叫「良知」。通過耳朵、通過眼睛,你所知道的事,這叫「知」,現在的名詞叫「知識」,知多識廣、眼見聞廣。

去過很多國家、看過很多書,經過的地方多,聽過的事情多,這只表示知識很豐富,在認識這些「知識」的過程中,善惡卻是一片空白!我懂很多知識,但在善惡之中卻分不清,「可」與「不可」無法判別。哪個道德成分大?哪個罪惡成分多?我不知道,我只是知識很豐富,善惡不清、是非不分,應當不應當、合理不合理,分不清。這是「有知識,沒良知」。

「良知」和「知識」是有分別的。

「知識」是通過耳目與外界接觸所認識的,它發生一種記憶作用,儲藏在大腦裡,是一種印象,就是我們所講的知識、學問。小孩子沒有學問,他沒見過、沒聽過。鄉下人沒有讀過書,他知識不豐富。大學生、中學生知識很豐富,因為他看過、聽過、學過,儲藏起來。我們不排斥對知識的學習,但一定要用「良知」作先導。

「良知」不是知識。這個人他沒讀什麼書,沒有知識,可是他的道德觀念很豐富,罪惡的事情一點也不敢做,對父母絕對孝順,雖然不善表達,但他的心非常善良,是真正的孝。如果他是有知識的人,想辦法昭告大家,登報紙「我是孝子」,那這個孝就大打折扣,不是真正的孝。

一個良知存在的人,良心觀念重,沒有良知的人是不可取的,就算他是偉人、發明家、科學家,都可能禍害世界。發明東西時,是良知領導他,就能利益民生,像愛迪生發明電燈,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功德,他可以說是菩薩降世,大家都因他而受益。

發明東西時不管良知,造種種武器將來用在戰爭上,他是一個沒有良知的大魔鬼。若是真正有良知的人,不會做,給多少錢都不做!怎麼不做呢?可以成為原子彈之父、氫彈之父,將來揚眉吐氣,發達了,多好。好是好,但我做不來,因為我有一個東西在管著我,不讓我做,就是「良知」管著我。

「知識」教你生存,「良知」教你做人。我們生存在社會上,一定要有知識才能生存,但也只限於生存,沒有別的用途。「良知」的作用超過「生存」,「良知」能成就千秋事業,被後人念念不忘,遺德留於後世,希聖希賢。「良知」可以栽培你,可以提高人的價值,真正人的價值,「知識」只可以提高生活的價值。

我有錢,知識豐富的人想到可以享受。我做傢俱,知識不夠就只能做出這樣的,我到德國去、到英國去過,看了人家做的傢俱,很特別,留下印象,知識豐富了,後來我設計的傢俱就會不同,非常漂亮。知識可以提高生活的物質層面。

換言之,知識可以和享受畫上等號。知識豐富的人,享受一定超過普通的人,因為他的知識多,人都是這樣,慾望心無窮。但是「良知」和「享受」畫上不等號,「良知」越高,自律越嚴;「良知」越重,克己越大;「良知」越活躍,感覺自己我夠了、很知足,對自己物質方面愈精簡!所以「良知」是本性的「智」。孟子講「人之所不慮而知者,其良知也」,不是學來的,是發於本性,是固有的。

靈性的光明發出來,叫「良知」。當你的「靈性」被遮蔽,沒有光了,良知沒了,這社會上的人就會勾心鬥角、損人利己,不講「良知」,講聰明、講技巧、講投機、講機心活躍、動心眼,沒有良知,慢慢把人生領到一條可怕的路上。

王陽明提倡的「致良知」,就是把「良知」發揚到極點,換言之,把「良心」顯現出來,讓「良心」充分的活躍。「良心」不死就是「人性」復活。我們常聽人說「你這個人有沒有人性?」這句話就是在警惕我們:人應當有「人性」,沒有「人性」形同畜生。「人性」復活的話,你是一個健全的人,真正的「人」。真正的「人」要有「人」的行為,這個行為是以「良知」做引導。「良知」,你知道多少?你有多少?你要記住,你的行為要和這個合在一塊,這叫「知行合一」。

我有「良心」,我應當孝順父母,不應當不孝,馬上我就以行動孝順父母。孝發於良知,不是「學」來的,天性有一個孝,我們趕緊孝。我和兄弟姊妹大家不和,可能我的「良知」不太充足,只知道孝順父母,和兄弟姊妹不和氣,還要打架,因為你的「良知」還沒有發。

兄弟姊妹同氣連根,同一棵樹生下來,視同手足,哪能打呢?自己栽培都來不及,大家一團和氣,你幫我,我幫你,「良知」又起來了。「良知」起來你要把握住,立即行動,和大家視同手足和睦相處。你知道多少就做多少,以行動真正把它實踐出來,這就是「道德實踐」。

中國的「道德觀」不是口頭講法,著重在「實踐」;自古的聖賢就是在「實踐」中把它建立起來,這個過程叫做「自覺」,就是「知行合一」。「自覺」是自己覺悟,你覺悟多少就做多少,換言之,朝「聖賢」這個目標就更接近一步,你不要想一步跳上去,不可能。自我們歷劫以來,已經六萬多年,有好多好多污染,一下子弄不乾淨。你有這個決心肯一步一步走,萬丈高樓平地起,只要你肯起,就開始一步一步接近天堂、接近理想,必定不會離遠。

可惜大部分的人是根本沒有良知、不管良知,或是有「良知」卻和行為配合不一致,知行脫節!和中國傳統文化所主張的「知行合一」完全相反。知行不合一等於「無知」,「良知」沒用!

在西洋社會你可以大發理論,但行為與禽獸無異,沒人批評、沒人提醒,有很大的抱負卻行為不檢點不算什麼,但在中國不行,不要說大發理論,你講一套做一套,大家就瞧不起你、遠離你了。應當孝順父母,你不孝順,在那裡哭喊:「媽媽可憐、爸爸可憐啊!生我簡直是費盡心思,我們有罪啊!報答不起老人家……」光說不練,你知道父母辛勞,也知道應當怎麼對他們,你要以行動做起來,要是知而不行的話等於無知。

這就是中國的道德觀念,知多少就要做多少、實踐多少,行和知配合一致,建立人生價值,這就是「知行合一」。

有了向內的「知行合一」之後,我們還要和外合一,也就是心境相應。「相應」就是調和一致,我的心和萬物調和一致,萬物生得很好,我的心幫助萬物生,我和萬物調和一致。我幫你,你幫我,我為人人,人人為我,大家走同一條路,心境相應。

我在天地之間,我不愧於天地,在這大環境之中,上面一個天,下面一個地,天生育萬物而且生育得很好,地覆載萬物而且覆載得很好。天地之大德曰「生」,我在天地之間幫助天地生,天地生萬物,我幫助天地生萬物,不牴觸、不矛盾,叫「情境合一」,也叫做「心境合一」。

天有天理,地有地理,萬物有萬物之理,我有一個性理。我的靈性,萬物的生命,一切植物的生機和天理,都來自同一個根源–  老母。

如此看來,我們和萬物應當是兄弟姊妹的關係,你不愛萬物不行,你不愛人不行,損人利己是不對的!我在求生卻想辦法叫你死,這是違背天地,情境沒合一、心境沒調和,違背  老母娘的心意。

中國固有道德裡要求人在天地間要「致中和」,《中庸》:「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,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。」,「中節」就是要「發得剛剛好」。

人有喜怒哀樂「四情」,就等於天地有春夏秋冬「四季」,濕度、溫度、氣候不盡相同,不過分也無不及,正好適合萬物之生,多一點、少一點萬物都不適合,這個「正好適合」就是「和」。這喜怒哀樂等於春夏秋冬,都要「發而皆中節」,保持生的一種生態。我們已經知道人有靈性,現在我們要知道有「道」在靈性方面支配我們的「四情」,不要以為「四情」與「靈性」脫節。

人是感情動物,一定會有「四情」,《中庸》講喜怒哀樂要當喜則喜、當怒則怒、當哀則哀、當樂則樂,要有一個合理的限度,用你的靈性、你的人性、你的天理去控制這個情,不讓它太過。我們用情過度叫做「情慾」,不論男女關係或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一旦有了情欲,要是靈性能夠支配,那是「發而皆中節」,要是靈性沒能控制住,等於「發而不中節」,那就走錯了路。

靈性是我的本體,靈性的本質就是「德」,「德」和天地萬物相通,所以「靈性」又叫「通性」,通性可以解釋作「與天地萬物相通」,憑什麼相通?憑這個「德」,天地之德、萬物之德、人性之德,這都是一樣的。

「德」是生的現象,生生不息。萬物都是生的現象,沒有死的現象。天地間一年四季春去秋來,生生不息,在變化之中一批一批生,讓生命一批一批繼續下去,完全是大生機,這個生的表現就是「德」,沒有「德」就不會生!人若「無德」便不得生,呈現一個死的現象、殺的現象。所以我們要記住心境合一、情境合一,與天地調和,與萬物調和,與人人調和,和諧一致,相容、相讓,和平相處,一直保持在一種「德」、一種「生」的現象上。

一個修道人、一個真正明理的人,第一步就是「吃素」,為何?

我們求生、萬物也在求生,沒有任何一種萬物是求死的。你殺牠,牠會逃避,逃避不了,就叫,只要有一點希望,就要掙扎。鴨子被殺之後,脖子還要擺幾下,壁虎的尾巴掉下來後,尾巴還要掙扎,蛇從頭砍下,眼睛還在瞪你,牠痛苦、牠恨你。為什麼殺我,你在求生難道我求死嗎?

我們在求生,萬物也在求生,我求生也讓你生,這心境一定要調和。

牛馬給人服務,你要感謝牠,一刀下去就為吃牠的肉,你良心何在?牠給你服務,你感激牠,餵牠、養牠、善待牠,有一天牠死了,把牠埋葬起來,你了不起!牛死了你把牠埋起來,你沒為了錢賣掉牠,也沒有把牠吃掉,你了不起!這是人性的活躍,你身為人的價值真正建立起來,此時,你的心境、情境和牛合一。牛感激你,和你的心一致,到  老母面前說:「我的主人對我非常好!求  老母多多慈悲、多多照顧他。」回饋了你待牠的好。

你看,海洋裡的魚游得很自在,牠在生存,而且不影響我,牠沒有跟我搶吃的,牠吃牠的東西,我吃我的東西,牠又不影響你的生。相反地,你看,魚為什麼能游得那麼快?為什麼兩條魚游在一起,不會撞頭?為什麼一整群魚可以同時快速移動?上天在這裡面藏了一種玄機,你慢慢欣賞,透過觀察魚游泳,你可以領悟到道。

我們生在天地間,不要忘記與萬物調和一致。

《請接續【開啟修道之門】6-5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