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啟修道之門 6-3
1980年于新加坡梁氏佛堂
這裡要把「迷」字改掉,叫「法」。入世有入世法,出世有出世法。「法」是什麼?「法」是一條正路,在佛教叫做「正法」。
這個本體最早在我們中國祖先的時候叫做「中」。堯、舜、禹叫「三皇」,堯傳舜的時候,天下不是打來的,是我傳給你,現在叫「打天下」,槍桿子出政權沒槍不行,有了政權之後才能有天下。
古代是訪賢,我是天子,老了,力不從心,要找一個合適的人選代替上天管理天下,這很辛苦,不是好差事,所以要訪賢,因此堯訪到舜,舜的賢展現在大孝,孝何以為賢?孝是人性本體一種美德的自然流露,「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禮、義、廉、恥」叫「八德」,簡化一點「仁、義、禮、智」,這叫「四端」。
這個靈性光灼灼、圓陀陀,包括萬德,他有四項總綱目:「仁、義、禮、智」。這個「仁」之中又產生好多種仁,例:我做醫生我很關心你,是「仁」;這個錢算少少的,不要算太多,是「仁」;在馬路上看見人怪可憐的,我幫助他,是「仁」;老先生走路不方便,我帶帶路,是「仁」。這種種「仁」、千千萬萬「仁」,皆由一個「仁」字作代表,一個「仁」生千千萬萬個「仁」,一種「義」生千千萬萬個「義」,但是「仁義禮智」是四個總綱,再擴大來講八德: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禮、義、廉、恥,這也是總綱。
這個「孝」是人性的自然流露,不是學來的,如果我們孝順父母覺得很勉強,存心不願意孝,那何必孝呢?但是人家講要孝順父母,不孝順父母人不如禽獸,合著也對!這是你在受教化、受教育,不是發於本性,是由外面聽來的,是有人教導你,你覺得合理才做。教化和一般宗教一樣,教你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你做善事是勉強的,不願意做,做善事是為了下世得善果,因為做惡事要下地獄,做好事上天堂,我要上天堂,不要下地獄。你的所做所為是為將來得一個好的報應,因為做善事得善報,做惡事得惡報,我不要惡報我要善報,全是為自己!
普世宗教教化的理論都是這麼做可以得這個好處,叫你為得好處才這麼做,這是勉強的,這是外入,從外邊進來的,所以宗教現在沒有力量,不能導化人心,這時就得啟用中國最早的道,中國的精髓,用道來自啟,自性自度,自己啟發自己。
你如果自性光明的話,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」可以自己生發出來,自然而然的!仁:惻隱之心,人皆有之;義:羞惡之心,人皆有之;禮:辭讓之心,人皆有之;智:是非之心,人皆有之。
大是大非,應該如何辨明?這是非之心,應該看得很清楚,壞人就是壞人,好人就是好人,合理就是合理,不合理就是不合理,合理與不合理不只我這麼認為,你也是這麼看,大家都是這麼覺得。這是發於本性,每一個人都有的自發源泉,每一個泉源都能自發,但是我們自己把它堵死了!堵死的原因是一切的人欲、物欲、情慾,和累世所帶來的氣稟、個性,把我們本來的面目給扭曲、改變,弄得不像樣,所以我們的德性就流露不出來。
舜大孝,大孝就是由本性裡面直出,一點都沒有掩藏,大孝感天,堯訪到他,把帝王之位讓給他,「午時禪讓,子時傳中」,日正當中的時候,面南背北,傳帝位給舜,半夜的時候傳中,什麼叫「傳中」?把本體,人為萬物之靈,靈的本體給點開。我是先王,你是後王,我給你點開,這叫做「天命」。
提到這個「天命」,《論語季氏》上說,君子有三畏:「畏天命,畏大人,畏聖人之言。」大家想一想,什麼叫做「君子」?「君子」和「大人」有沒有分別?似乎沒有分別,君子就是大人,大人就是君子。但在《論語》裡,「君子」是「君子」,「大人」是「大人」,人人皆可為「君子」,但是不能人人皆可為「大人」。「大人」即是得了道的人,「君子」是普通的一般好人。「君子」是和「小人」比較之中產出來的好人。不殺、不盜、不淫、不妄、不酒是「君子」;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酒是「小人」。得道的人、真正有道的人,叫「大人」。「君子」畏「大人」,「好人」畏「有道的人」。
這個「天命」在古的時候,是單傳獨授,一代傳一代,上一代把帝位讓給你,同時天命把你的本體點開,叫做「傳中」。在佛教裡也是一樣,如來佛下面有兩個支派,一個是教團傳宗教,一個是道傳真道,「教」是阿難,「道」是摩訶迦葉。
給摩訶迦葉傳道的時候,半夜以袈裟蓋頂攬在懷中,不給諸天星斗看見,中外都是一樣,自古以來都是半夜用衣服遮蓋住然後指點。如來佛點摩訶迦葉的時候,在多子塔裡,一個人也沒有,把窗戶通通關上,攬在懷中點摩訶迦葉。阿難是教團的領導,教團創辦開以後回頭又拜摩訶迦葉為師。阿難其實是如來佛的表弟,他回頭又拜摩訶迦葉為師,可見教和道不同,佛祖傳道和傳教就不同。
在中國固有文化中,好早就看重了這個本體,人的本體是什麼?是靈性,我們人應當以靈性作為本體。不論你是一家之主、一國之主,是男人、是女人,你要是守住你的靈性的話,絕對是一個真正的「大人」。
最早的時候是人人有道,其後人為外物所蔽,蒙蔽住後大多數變成沒有道。最初從天上來的時候,我們都知道自然而生、自然而死,天人路相通,之後這個路斷了,天人路斷後,人慢慢學壞,世界上就開始有了法官、法院。用法律把虧欠拉平。在精神方面、在因果方面,有地府十殿閻君。有證據的罪惡社會上可以給你拉平,沒有證據的罪惡,法律不足,不能算犯法,這在天理不容,在地府裡面給予拉平。陽間有了法律,陰間有了陰律,這裡面象徵人開始學壞,迷昧了本來面目。在固有的中國文化中,體現了傳統,即本體論,由帝王、有道明君一代傳一代,叫「傳中」。所以中國人叫「中」,由「中」而生下來的民族大家都有道,所以中國叫做「中」。
其實最早的時候叫「帝王傳中」,堯傳舜,舜傳禹,到商湯文武、周公以後,道降師儒,以後道叫「孔孟聖道」,到了孔子的時候,這個「中」變大了,孔子叫「仁」,稱之「仁道」,孔子的道德中心是「仁」,主力是發揚這個「仁」,但一般人都狹隘的以為是「仁義」之「仁」,是「講道德,說仁義」,就是做好事,實際上並不是這麼簡單。
「仁」有一個本體,「仁」、花生仁、瓜子仁、杏仁、桃仁是指種子說。為什麼用花生「仁」形容種子呢?因為這個種子能夠生發一個很好的花生,能夠生發很大的一棵樹,都是從這個「仁」開始,有「生發之德」的意思,所以用這個「仁」。
這個「仁」代表本體,並不是只有「仁義」的「仁」那麼簡單,在人來講,就是「靈性」。由「靈性」生發的直發作用叫作「義」。「義者,宜也」,凡是合理的事情都叫做「義」,並不是「講義氣」的「義」,若是講義氣的義,範圍太窄,不太合理,凡是合理的事情都叫做「義」。一切合理、美好的行為都是由仁而發,所以這「仁」是本體,「義」是作用。
孔子由「中」改變叫做「仁」,曾子叫做「明德」,顏回問「仁」,是問這個本體,子思又返回來,又叫做「中」,作用叫做「和」,「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」
以後到孟子是「仁義」兩個字,這是體用俱全,正式出現「仁義」一詞,本體、作用,「仁義」兩個字就代表人性所發的德。
人如果保持人性不變、德性不變,你是一個真正的人。事實上,做人並不容易。大家都是人,你是人,我也是人,但是我做了禽獸不如的事情,我還是不是人呢?你辯說我不是人,我是高等動物,現在大家都承認人是高等動物,你問我高等在什麼地方?我會動腦筋啊!豬牛馬不會動腦筋,所以我聰明,是高等動物。
現在,人只能算是高等動物,勉強有個人的樣子,但是人的行為不足,人不如禽獸,這句話很直接,不如禽獸!一切的禽獸都完成了牠所生的使命,這一點是人跟不上的。
一朵花的使命我們人不知道,就知道好看、很好聞,欣賞它,其實它是有使命的,天地間沒有一樣東西是沒有用的,只是它的使命我們還沒有發現。人所知道的是對我如何,對我好就要,對我不好就不要,好像天地之間唯我獨尊,對我有用就留住它,沒用就殺了它,人實在是太自私了!不應當用人的眼光觀察萬物,要用天地的眼光觀察萬物,客觀一點,不要自私。
門口有棵樹妨礙走路,為了我方便就砍了它,這朵花姿態不好看,剪掉它。你以人的意志安排萬物,有沒有替天地想過?天地是怎麼看這朵花的?你問問它:你生下來的任務是什麼?你沒問過,只想著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。一朵花生下來,一定有它的任務、它的使命,它的任務使命可能不是給人用,而是給豬牛馬用,或是給其他的生物用,沒有一定要給人用!
人是萬物之一,上天看人跟看萬物一樣。人看到老鼠就想打,但這老鼠是上天生的,你有什麼權利打死老鼠?牠把我的衣服咬破了,那裡是你的衣服?你問問老鼠,牠知不知道這是你的衣服,牠要是知道這是我姓吳的衣服,咬壞了我可以打牠,但牠很冤枉,牠不知道,咬壞了家俱,牠不知道這是你的傢俱,牠不知道。
事實就是如此,在天地間本來就沒有「我」,連這個身體都不是我的,這個本來是物質,父母給我們配合起來才是現在的我。我們每天要喝水、要吃飯,用物質保養物質。汽車不加電油不行,天天要加電油這個車才能走。這個身體天天要吃東西才能運動,你若不吃不能生存,這個身體不能生存就死了,死了以後是不是入土為安?
為什麼講「入土為安」呢?因為土是身體的家,你認為身體是現在的我,是我的,但是身體根本不是你的!現在是給你用,你的本體沒有身體不能生發作用,成佛做祖、在天地之間堂堂正正做人,你需要做出作為,這需要用身體去完成,用身體完成這個行為等於天地造化萬物一樣,颳風、下雨、陽光、空氣,配合萬物,人在天地之間有了一個了不起的作用,在萬物之生方面盡一份力,這才叫「萬物之靈」。
上天生你下來不是叫你浪費物質,叫你生存以後在萬物之中補充天地之不足,天地有所不足人有能力補充,天地做不到的人有能力做到。目的只有一個:天生物地長物,人在天地之間,幫助天地化育萬物,使天地萬物各得其生,而且生得非常和諧。在我們人來講,叫做「和平共處、天下一家」,擴大起來叫「親親仁民愛物」,什麼叫愛物呢?我在求生它也在求生,你何必把它剪下來?因為我欣賞它就把它剪下來,無形中反倒把它的求生給摧殘了!
宋朝程明道,程老夫子,他種花草樹木向來不剪,把路都遮了,問他為什麼都不剪?他說:我要觀察它的生態,我用天地之心來觀察這花草樹木,想知道究竟它的生態有多麼活潑,剪了之後就看不到了。這裡面有道理。
大家不要忘記,一開始是人人有道,之後才變成無道。道在單傳獨授之中,保持著一條金線,三代以前叫做「傳中」,三代以後,孔老夫子立了一個「仁」,經過曾子通過「明德」,子思通過「中和」,最後孟子定名「仁義」,形成中國固有文化的精神。「文化」的前身是「道德」,「道德」的前身是「心性」,「心性」的前身是「宇宙的主宰」。沒有「宇宙的主宰」沒有「心性」,沒有「心性」沒有「道德」,沒有「道德」就沒有「文化」。
中國是文明古國,文明是從什麼地方產生的?不是領帶紮得很好、身上穿得很整齊,這些表象就叫文明,不是這樣!文明在內涵,為什麼有內涵?因為有道。本來有道,可惜這道失傳了!同時這一百年來,受歐風美雨外來文化侵入,讓我們不知走哪一條路,而把中國寶貴的遺產視為落伍的東西。
你看日本,不合理的好早就打倒,合理的保存到現在。中國要是著固有的長袍馬褂走在馬路上,好多人都覺得看得不順眼。但在日本,和服很是高貴的,港幣要十幾萬,在很莊嚴的場面才穿,日本不視自己的國粹是老封建、是落伍,不是這麼看的,國粹是好東西,是要用心保持住的。
中國人是喝茶的民族,很多卻只強調愈貴愈好,以為幾千塊錢一兩的就是最好的。如果用幾塊錢一兩的茶葉給他沖一壺,說是國內幾千塊買來的,他會相信,大部分的人都只問價錢,只注重身價,只注重外表,實質方面根本就不了了之。
日本人喝茶講究茶道,其實茶道原是在中國崛起。日本茶道表現出的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和諧,我給你泡茶,你在那跪坐著,等我遞給你,你雙手接,還可以轉幾圈,大家和氣一團,我恭敬你、你恭敬我,裡面有這個意義,與人和諧相處稱為茶道,並不是那杯綠茶好喝。藉由茶道將人的關係緊密連結起來,日本懂,所以要穿上和服,很莊嚴慎重地接受這個茶道。
我們中國茶道哪裡去了?沒有了!被外來的思想攪得亂七八糟,真的很可惜。中國固有的道德、文化,變得不三不四,幸好現在真儒復興,盡自己應盡的責任。
除了漢民族外,沒有人講「中」、講「仁」、講「義」、講「明德」、講「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」,主張人和天有一定的關係,在我自己身上找到天的分體,這靈性分體,然後我歸本還於天。這就是中國道德觀念、文化觀念的核心–天人合一。沒有 老母,就沒有我們,沒有 老母,就沒有我們的靈性。
四海之內皆兄弟,所有的人種,黃種人、白種人、黑種人,不論哪一國,人有分別,靈性沒有分別,統統是 老母的兒女。大家得了道之後找到自己的本體,以「本來面目」見人,不要只用這個假體來見人。你應當做什麼?你就堅持做什麼,你應當走哪一步?你絕對要走那一步!誰指示給你?你自己的主人–良心。
做了之後,「良心」很高興、很舒服,心安理得的事,做多一點!做了之後「良心」受不了、感覺會不敢見人,做了之後會臉紅心跳、說話不自在的事,千萬別做!為什麼呢?這是身上那個本體在警告你,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手腳和想法,可是控制不了自己的「良心」,因為「良心」不屬於你,是屬於 老母,是 老母在身上,所以你做虧心事要臉紅、要不自在、要心跳,是 老母在提醒你、警告你。
比方講第一次偷東西,你嚇得打顫,沒人看為什麼打顫?良心責備你,你受不了。這個時候兩個選擇:一個是馬上退回來不能偷!另一個是那個東西好,不偷不行!不偷不行這是「腦」在支配你。不能偷、我受不了,是良心在支配你。這個時候你要決定聽腦子的?還是聽良心的?你要是想一想,覺得那東西好,偷來就能發財,聽腦子的,就違背、欺瞞良心,不管不顧的偷,僥倖沒被抓到,以後慢慢地心不跳了、膽子大了,你的良心沒有了!
這就是良心為物欲所蔽,你的光明整個被蓋住了,等到一點光明都沒有時就無法無天,在天地之間唯我獨尊,想怎樣就怎樣的,一切後果都不管就做了,這很可怕,等於和天斷絕,自斷歸去之路,回不去了,上天也不要了!最終變成一顆地獄的罪惡種子,一世不如一世,很可能轉成畜生道、地獄道,自作自受。
這就是中國固有文化中的「天人合一」,又叫「本體」,也就是我們的「靈性」,不屬於物質,是精神方面,在身體的我之中有另外一個「真我」,這個「真我」就是我的「本來面目」。
《請接續【開啟修道之門】6-4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