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啟修道之門 6-1
1980年于新加坡梁氏佛堂
我們都在修道,是師尊師母的好徒弟,有如兄弟姊妹的善緣,不論在哪一個角落、哪一個國家,只要求了 老母的天道,大家都叫做「道親」,因為道的關係而「親」。這個「親」是永遠的,可說比我們家庭的親意義還要深長。
後天一切的「親」是根據過去幾世,人與人之間的緣,這種緣不外乎愛和怨,我恨你、我怨你、我愛你,結下了緣,這一世就是夫婦、父子、兄妹、子女,這種緣讓我們成為家庭的一份子。好像演戲一樣,大家都出場了,他做父母、你做子女,大家妝扮一番登台做戲,這場戲應當唱好,你唱不好的話下面不鼓掌,怎樣算唱好呢?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,和睦相處。在人生舞台上這場家庭戲裡,登場的都是自己的親人,唱得好,你是幸福的家庭,人家給你鼓掌羨慕你,說你是道德家庭,倫理綱常在家庭完全實現,大家很羨慕。假設家庭裡父不慈子不孝,兄弟兩個天天打仗,妯娌兩個處不來,大家都會恥笑。
不管唱得好不好,這場戲鑼鼓一歇、手一鬆,散場啦!這幫人到後台把行頭一脫,沒有夫妻,不是父子,進入大家為另一段戲準備的時間,下場戲不曉得是什麼戲?頭一場我做兒子、你做父親,下一場可能調轉過來,我做父親、你做兒子。頭一場我做夫你做婦,男女關係,下一場可能調轉過來,又是另一種關係。有句話講「人生就是一場戲」,其中的意義我們體會一下。
我們和親戚、朋友、家人,既然聚在一塊兒,總有分散的一天,既然生下來一定有死的那一天,這條路誰也不能躲過去,等到我們百年之後,把上戲的行頭一脫,到了陰曹地府,誰也不認識誰。什麼原因呢?過去那段緣了啦!
我在了過去那段緣的期間,又種下新的緣、新的因,我受著前世所種的果,又種了下一世的因。我享的福是前生所種的果,在享福之中,大魚大肉,我又糊里糊塗造了好多罪,一邊受報上一世的果,同時又種了下一世的因,因果因果不停歇,在輪迴六道之中永遠沒有停止。人在世界上的離散聚合,完全是一個因、一個果,中間有一個緣,家庭關係是人的一種緣,緣盡之後各奔東西,所以這個「親」是暫時的。
道親是由「道」而成為一個「親」,這個「親」是因著 上天老母的關係,也就是我們靈性的母親,不是根據這個身體,而是依據靈性。我找到了靈性所在,求了道,你是,他也是,大家都找到了,我們因此成了「道親」,這個「親」不只是一世,是永遠的,將來到 上天老母娘面前時,都還是個「親」。
方才在外面吃飯的時候,和梁先生的母親梁老太太談了一會兒,我非常羨慕他們一家人,這一家人共同行道,共同行功,奉獻出自己所能奉獻的東西,設立這麼一個佛堂,方便大家修道,走一條路,這種關係非同小可。人的「親」是一世,現在由一世的親轉到永遠的親,這種親在後天是一家人,到先天還是一家人,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。為什麼呢?人有人緣、佛有佛緣,沒有佛緣做不到。
今天這一場聚會,坦白講大家都有緣,你們不認識我,我也不認識你們,能共聚一堂是因為道的關係,這種緣完全是佛緣。所謂的佛緣是我們過去的某一世,曾經大家在一起,也許是做善事、修行,或是做一種慈善事業,因為行善而一起工作過、學習過、做過功夫,不論時間長和短,總有這麼一段緣分,所以這一世不論山南海北,只要得道機緣成熟,大家就能見一見面。如果你認為這很簡單,沒有什麼,那你就錯了,你若是不得道,我若是不得道,我們沒有這種佛緣的話,根本不可能見面,大家請都請不來!但這次不同,我們在 老母娘面前共聚一堂,共同參悟道理,這是一件大事。
如來佛當初講過,他為了一大事因緣而講經說法,所謂「一大事因緣」是人生大事,講來講去免不了「生死」。在分段生死當中,我們經過好多世,只因當初我們「無明」一動。所謂「無明」就是「靈性」,在佛教講叫做「真如」,就是「真如本性」,本來非常光明,在天就是「佛性」,也叫做「天性」,現在我們知道這個我不是真正的我,我們從佛經上知道人有一個「真如本性」,而「真如」在哪裡?在明師一指處。「真如」確實存在而你不知道,想修這個「真如」,把它明性復初,把已經污染的它恢復光明的過程叫「修道」,修成了叫「菩提心」,也叫做「覺悟心」。
我們日常所做的一切行為不是佛所做的,也不是「真如」所支配的,你所做的一切行為和你所想的,完全和真如本性相違背、背道而馳,不應當做的,你拚命做,應當做的,卻一點也不做。我們有一個「真如」,有一個「本性」、「佛性」在身上,但我們現在是一個眾生,一世一世的不能成佛,什麼原因?迷住了,我們到了世界上,「入世迷」。
大家看看這個「迷」字,在西方耶穌教、天主教來講,中間一個十字,四面有四種東西侵占你的十字,這個十字代表佛教的「真如」以及「真如的所在」,這四種東西就是後天你所放不下的,可以解釋為酒色財氣,可以解釋為功名利祿,可以解釋為妻恩子愛,可以解釋為名繩利韁,你所執著的東西在夾攻你的「真如」、這個「十字」,迷昧了本來面目,這個「辶」部代表行動,每天如此。
你每天做些什麼?做了好多事,有好多錢、好多房產、好多事業,官做得很高,好偉大,自己覺得飄飄然,這些所謂偉大的成就,每個人都在追求,有了之後要更多,你滿足不滿足?一開始覺得有一萬元就滿足了,一天為一萬塊錢奮鬥奔波勞碌,有一萬元後,馬上頭腦一轉要兩萬元,一萬、兩萬、十萬……,永遠不滿足,你在受窮啊!什麼叫做窮?心窮叫做窮,不滿足你永遠要受窮,你是個窮人,因為你心窮,滿足就叫知足,適可而止。
我富有,多少才算富?在法律上沒有規定達到什麼程度叫富,多少限度叫窮,沒有這個規定。你說富人快樂,窮人痛苦?看看四周,窮人是不是完全痛苦?富人是不是完全快樂?沒有標準!你以為窮,你就永遠窮,不是錢有多少,是你看開多少,知足常樂,你馬上就是富人!
人的最低限度是把肚子填飽,有飯吃,吃得很舒服,營養夠。上天生我們,非常的慈悲我們,教我們為生活而生存:我的好孩子,你到世界上去,有你吃的。小孩子一降世的時候,媽媽給他一點奶就飽了,可以生存。以前農家養的牛,那麼大一頭,吃一點草就夠了;泰國的大象力量很大,吃的東西並不多。 上天老母造化萬物,這個設計非常慈悲,只要生下你,在維持生存方面不會叫你太辛苦,我們肚子裝不了多少,吃一點就飽了,飽了今天就能生存,明天你不要太操心,上天對萬物的看法完全一致。你看天上飛的麻雀吃飽了之後,有沒有預備明天吃的?沒有。地下的老鼠吃飽了之後,不管明天吃什麼,沒有預備會不會餓死呢?不會!一切的大、小動物,吃飽了,滿足了,很快的過一天,到明天一定能生存。這是造物者的大慈大悲,既然生你一定愛護你,讓你好好的生存。
人在這個世界上如果只是求生存的話,不是多困難的事情,我們實際所需的非常有限,如果覺得生活很困難,是你的妄想心太大!所謂生活困難:人家有電視機,我沒有;人家有車,我沒有;人家吃大魚大肉,我沒有;人家穿綾羅綢緞,我穿布衣,你著眼在奢侈浪費的物質上,就會永遠覺得生活困難,你比不上人家!
上天生我們,生存的需要本來就很低,重點在於我們生存了以後應當做什麼?吃飯是為了生存,那麼吃飽了以後應當做什麼?這就是我們很大的一個問號。
牛馬吃飽了要做什麼?要為人服務,耕田拉車。把勞力貢獻給大環境中的一切生物,奉獻自己的力量,叫「共生」。在「共生」之中,付出各自的貢獻。每一種動物所需要的有限,能貢獻的可能好多。我能蓋房子,但住的地方八呎就夠,一個房間就行,就是個容納身體的地方,但房子我可以蓋很多,高樓大廈也不是問題。我一頓吃兩碗飯,一天吃不了六碗飯,但我可以耕田,田裡可以產出很多東西,幾百個人吃不完,我的能力可以貢獻讓一百個人吃飯,而我自己吃少少的。
在「共生」之中,上天給你一個功能,一種能力,讓大家在世界上,你奉獻給我,我奉獻給你,我幫助你,你幫助我。衣服不是自己織的,田地不是自己種的,房子不是自己蓋的。你織衣服給我,我種田給你,你蓋房子給我住,我工作為你服務。
這是一個共生的大環境,擴及每一個人,在人與人之間這個責任是幸福的,一切好的前途不是一個人所獨占。如果你只想自己占有,不管別人,這很危險,現今世界的局面有另外一種思想,鬥爭清算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,造成一種階級觀念,兩者之間富而不仁,讓人與人之間產生一種衝突,這個衝突不是上天引起的,而是人為的,執意和上天走兩條路。
《請接續【開啟修道之門】6-2》